要使亚洲部的馆藏资源成为有关亚洲地区及亚洲语言各种类型和时代的首要研究的学术资源,使之能配合21世纪知识和创新的驱动力。
同时也要向美国国会、美国人民,及全国甚至于全世界的学术界提供它的馆藏资源及信息服务,以供使用。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使命。
国会图书馆每天对外开放,仅圣诞节和新年例外。
开放时间:所有展览场所开放时间均由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卅分,麦迪逊大楼的展览场、托马斯·杰裴逊大楼的正厅和楼下展览场开放时间为每周一到周五从早上八点卅分到晚上九时卅分,以及周末和假日由早上八点卅分到下午六点。在肯尼迪中心的演艺图书馆展览时为每周二至周五上午十时到下午六时;周日、周一和假日不开放。
询问处:售卖部设在托马斯·杰裴逊大楼,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从早上九时到下午五时;另一个新售卖部在詹姆斯·麦迪逊大楼的一楼,已于夏天开始开放。在售卖部可购得国会图书馆出版品、明信片、唱片、幻灯片、复制品、海报和民俗纪念品等。
免费导游:由托马斯·杰裴逊大楼入口处出发,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每小时正有四十五分钟的免费导游。团体导游必须预先安排。如需进一步的资料请电202-707-5458联络。一个片名“美国国家图书馆”的幻灯片,在十八分钟内给予参观者一个最好的介绍。该片每天从早上八时四十五分至晚上八时四十五分钟,在托马斯·杰裴逊大楼入口处附近的小型电影院放映。
每月活动节目表:图书馆每个月都列出该月份的展览、诗歌朗诵、音乐会和其它目录,该表可在询问处和售卖部免费索取,或向庶务部印刷组函索。
摄影规则:在展览场所可以摄取为私人欣赏的照片,但禁止在任何阅览室使用闪光灯。如需用摄影三角架则必须向詹姆斯·麦迪逊大楼一○五室询问处办公室征求同意才行。
食堂设备:食堂设在詹姆斯·麦迪逊大楼的六楼,每周一至周上午八时卅分到十一时,下午十二时卅分至三时卅分,对外开放。此外,在三个大楼均设小吃部备有食物和饮料以及贩卖机。
盥洗间:每座大楼的进出口处均有洗手间。
公用电话:公用电话装在每座大楼的进出口处的附近。
前言:
成立于1800年4月24日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其藏书近1.28亿册,每天新增加10,000种。分属450种文字的资讯载体超过1亿3千多万件,永久收藏的期刊达75000种,报纸1200种,世界各地的漫画一大批,录音纪录品250万种,手稿5310万件,地图和地理文献460万份,显微型的纪录和照片1250万卷,影片和印刷品1360万件,中古时期等乐器7000多万种。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成立于1928年。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共有280万本藏书,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
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美国国会图书馆,特别是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现任主任李华伟博士(他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自1928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美籍华人),请他介绍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
一.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历史
记者:李博士,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报的采访。
很多朋友可能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但是并不一定完全了解美国国会图书馆,特别是国会图书馆的亚洲部。您能介绍一下“亚洲部”的历史和收藏么?比如收藏中有关亚洲的历史文献和书籍,特别是有关中国部分的典籍收藏?
李博士:首先我想介绍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历史。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在1800年根据国会制订的、总统签署的一部法律成立的,起初只对国会议员服务,后来扩大服务范围,向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开放。国会图书馆从1865年起,开始收集亚洲语文图书资料,1869年首次获得中国满清政府同治皇帝赠送的九百三十三册书籍。1928年,国会图书馆设立“中国图书部”。这个部门1931年改称‘中国及日本图书部’,1932年改称“东方部”,1978年改称“亚洲部”。
当时的东方部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涉及到的文字与语言;中文、日文、韩文、蒙古文、满文、西藏文等,其中南亚的面积广,语言结构非常复杂。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中文与日文的藏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9~1875年。
186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书籍交换法后,中国清朝的同治皇帝在1869年首先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赠送了933册中文线装书。六年之后,在1875年,日本政府也正式与国会图书馆建立了政府出版书籍的交换。
李华伟博士介绍说:美国国会图书馆与中国政府及民间的书籍交换,从1868年开始慢慢进入一个逐年增加的状态。
1868年,清朝收到美国政府赠送的图书,因此挑选十种书以作回赠,这批移藏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是馆藏最早的中文书籍。
同治年间的赠书由经部、子部等丛书类组成,主题包括经学、性理、医书、农书、算术、类书等方面,合计905卷。
李博士特别指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这批当时收藏的版本多非善本。如;1706年的《梅氏丛书》刊本,将有可能是极其罕见的刻本。
大家非常熟悉的药物大典《本草纲目》著录为1655~1656刻本。
李博士补充说:在美国政府与清朝开始进行书籍交换的历史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就是顾盛(Caleb Cushing)-1844年,美国首任驻华全权公使。
顾盛在当时于澳门缔结的《望厦条约》中主动要求加入以下条款:
准合众国官民延请中国各方士民等教习各方语音,并帮办文墨事件。不论所延请者系何等样人,中国地方官员等均不得稍有阻扰陷害等情,并准其采买中国各项书籍。
李博士强调:此购书条款加在正式外交文件中,出现在19世纪,真可谓是一个创举。这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伊始,也是中美文化和外交的第一次接轨。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藏有手抄的《顾盛藏书目录》。我们非常欢迎有志于研究中美文化交流史的朋友前来了解。
说到历史,很值得一提的,是1904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
记者:1904年的-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和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历史有什么渊源么?
李博士:1904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是由美国政府主办,清朝政府参加。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城万国博览会时,正值戊戌风云与辛亥革命之间的相对平静时期,慈禧渡过难关被迫实行新政,打开大门面向世界的机会使清政府参加圣路易万国博览会成为可能。据载: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二月七日派溥伦为赴美国散鲁伊城(即圣路易斯城)博览会正监督。”“一九零四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四月二十五日派驻比使臣杨兆前往黎业斯(即圣路易斯St. Louis)万国赛会。派驻英使臣张德彝将万国红十字会原约划押。四月二十六日,贝子溥伦觐见美国总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国际博览会”条目中有一句话的简单介绍:“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博览会是1904年圣路易国际博览会,在会场上展出了北京颐和园的模型。”
据史书记载,清末的太上皇慈禧也与这届博览会有过某种关系,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书中记过:“当有人第一次提议为她画像并送往圣路易斯博览会时,慈禧太后十分惊讶。康格夫人向她做了好一番游说,说欧洲各国首脑的画像都在那儿展出,其中包括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还说如果慈禧太后的画像大量在海外流传,也有利于纠正外人对她的错误印象。经过康格夫人的这一番劝说,慈禧太后才答应和庆亲王商量商量再说。此事好象就到此搁浅了。但很快她就派人传话给康格夫人,说她准备邀请卡尔小姐进京为她画像。”这几句话,大概是慈禧太后直接与1904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有关的唯一的历史记载了。
李华伟博士继续介绍说:1904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参展的中国书籍多达177种,内容包括经书及其注解、清朝御撰书籍、字学、韵学书、史学、地志、地图、金石、礼乐、刑法、荒政、经济书、性理、蒙学教育书、诸子书、算术、历书、兵书、医学、集部诗文集、制义书及丛书。而其中荣获参展金奖的中国湖北省更是一枝独秀。这批参展的书籍由清朝政府赠送给美国政府。目前除少数地图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地图部,大部分藏于亚洲部。
1904年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的中国图书展至今已有102年。
二.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中的重要人物
记者:在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历史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您能否向大家简单的作些介绍?
李博士:成立于1928年的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确实有很多重要的人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简单介绍:
1.收集方志、本草医籍的-施永格(Walter Tennyson Swingle)
施永格-1871年出生于宾州的Canaan镇。1885年进入堪州州立大学进修,1890年获学士学位。他酷爱究竟中国植物,在从事中文本草翻译工作的同时,利用中国福建、广东地方志的记载,研究柑桔的生长规律,成果显著。力倡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中国地方志,由此,奠定了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的基础。
1910年起,施永格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立中文典藏。
2.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首任主任-恒慕义
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1884年出生于密苏里州,1905年因成绩优秀直升芝加哥大学。1909年获学士学位,1911年获硕士学位,1914年获神学学位。
1915年,恒慕义以公理会教士身份到中国传教。期间除学习中文外,对中国钱币及古地图特别钟爱。此一爱好为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创了长达二十七年的职业生涯。同时由于他研究中国史地、文化、习俗,获得丰富的中国知识,使他成为美国早期的汉学家之一。
中国知名学者冯友兰、胡适、顾颉刚是恒慕义在这个传教时期的朋友。其在中国山西汾州出生的儿子恒安石,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外交家,1981~1984年曾任美国驻华大使。
1940年,恒慕义任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48年,恒慕义任美国远东学会首任主席(后来更名为亚洲研究协会)。
1957年,以私人名义创办中美文化协会。
1954年,国会图书馆亚洲部首任主任恒慕义。
退休时,亚洲部藏书已达797,000册,而其中中文书籍达291,000册。
李博士感慨: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能有现在如此的规模,首任主任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功不可没。
3.中国目录版本学大师-王重民
王重民(1903-1975),1929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随即在北平图书馆任职。
1939年到美国,正逢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中、日文藏书的恒慕义倡议整理中文善本古籍,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的资助,国会图书馆开设一个中文编目专家的职位,邀请王重民参加,对古籍中的善本加以考订,并且每书撰一提要。
中国抗战期间,为免在中国上海的珍贵书籍被日本劫掠,一批珍贵书籍运至美国。在此批为数100箱的善本中,国会图书馆打开了38箱,由王重民为其中的善本撰写提要,当年写有提要的书有624种(全部寄存的善本为2870种)。
王重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的三年间,据说已经基本完成馆藏中文善本的提要撰写。目前的《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是在王重民返回中国后由袁同礼加以编订出版的。
《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的收录了1777篇中文善本书的提要。
(1)11部的宋版-史部4种、佛经4种、集部3种
(2)金版1种
(3)元版14种
(4)明版1518种
(5)清版70种
(6)写本140种(包括敦煌写卷8种)
(7)高丽版11种
(8)和刻汉籍11种
(9)拓本1种
李博士:清朝同治赠书迄今,长达136年的辉煌典藏历史,将通过精挑细选、然后扫描、出版,展现于世人。
特别是经历了长达135年的艰辛与努力,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目前已拥有中国、台湾、日本之外最好的中文、日文藏书。这两种文字的藏书总数将达200多万册。2003年,馆藏增加统计中文是17,600种,日文7,000种。中文期刊总数量14,657种(持续订购的期刊有5,000种)。日本期刊总数量19,474(持续订购的期刊有5,800种)。
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中文书籍收藏
记者:李博士,能否请您就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中文书籍的收藏向读者作些介绍?
李博士:亚洲部中文书籍的收藏历史在《美洲时报》上周刊出的第一部分里我已经作了简单的介绍,下面我想就亚洲部中文书籍收藏的种类作些介绍。
国会图书馆亚洲馆的中文收藏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过长时间的收罗,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收藏现况:950,258册,包罗广泛的学科领域,以人文及社会科学为主,而文集、清朝文献、民国书籍、医书最为丰富。
在2003年,中文馆藏增加了17,600种。中文期刊总数量是14,657种(其中持续订购的期刊有5,500种)。
此外,中文微缩胶卷大约有15,500卷。
李博士特别指出:亚洲部中文资料的收藏过程,本身就是一部中美文化交流史。
70年代初,余秉权教授将1898至1971年美国国图书馆馆长年报中关于中文书 的部分编辑,编成洋洋三巨册的一套大书。亚洲部的中文收藏中的善本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记者:为什么将中文收藏中的善本称之为“精品”?
李博士: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猛,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种形式的文化书籍大量出现使中国成为出版大国。虽然新书层出不穷,种数繁多,但这些书籍的购买并非很困难。相比较之下,那些木版印刷的线装古籍,才是“千金难买”。
特别是在汉学图书馆中,最有价值的收藏部分应该是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古籍非常多,而且确有许多珍品,不少罕见的文献甚至不为人知。到底有多少古籍,到目前为止谁也无法说清楚,因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从来没有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投放在中国文献的整理上,而且在美国能够整理古籍的人才也非常难找。
早年,国会图书馆曾从中国请来专家帮忙,比如朱士嘉教授协助整理方志,王重民教授协助整理善本,近年李孝聪教授协助整理古地图,朱宝田教授整理纳西文献等。他们都在个别专题上考订鉴别,出版专著。
此时,李博士幽默地说:希望各位朋友在看到此次报道后“毛遂自荐”。
记者: 李博士,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中文收藏中有大量的中国古时地方志,而且这些中国古时地方志是作为亚洲部的“特藏”收藏的,您能否对此作些介绍?
李博士:美国国会图书馆很早就着力收集中国方志,甚至曾托人在中国刊登广告,公开征集。大规模的入藏则要归功于施永高博士(Dr.Walter T.Swingle)。作为农林学专家,他发现中国地方志有关于土壤和植物的记载,于是向美国政府建议扩大对中国方志收集。
1918年他作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代表到中国各省采访地方志,成绩非常良好。回国后他继续为美国国会图书馆间接的采购,直至1928年为止。
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的中国古方志,有近一半以上是1928年以前收藏的。
李博士介绍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的中国方志,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33年一次入藏几乎全部山东方志。这批方志原本的主人是山东一位县长高鸿裁(1851-1918)他用将近二十多年的心血收集本省的志书,所以内中有许多极不易见的版本。
在我们亚洲部的档案中,得知当时德国驻青岛领事曾派人要购买这批方志。而最终这批极具收藏价值的中国山东地方志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
1954年,据恒慕义博士所作的报告,方志的收藏数已达到3600种。
过去,一般的收集方志,则重于省志。比较小的行政区域,他们的方志流传不广 。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方志,遍及各省、府、州、县、乡镇,而且十分齐备,有不少的中国方志是其它馆难得一见的。
李博士举例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方志,如果按地区划分,最多的是中国河北:282种,其次是山东:279种,然后是江苏和四川各252种,山西:234种,此外,浙江、陕西、江西、广东、湖北、安徽各省的方志也为数可观。
记者:李博士,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的收藏中还有哪些称之为“特藏”书籍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什么?
李博士:这些称之为“特藏”的书籍种类很多,我在这里只能简单的作些介绍,希望大家能多多谅解。
特藏介绍之一:《永乐大典》
1923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藏书历史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的春天购藏的29册《永乐大典》。连同先前已经拥有的4册,一共是33册。后来又陆续得到的8册。所有可以说,除了中国以外,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41册《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收藏最齐全的。
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有3册(卷11956-11960)详细描述了商朝“鼎”的形制,有插图78幅,是考古学的珍贵资料。此外,有12册(29)卷关于宋宁宗(1195-1225年在位)的史料,这无疑是研究宋史的一手材料。
李博士指出:《永乐大典》很多人误会是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连同翰林院一起烧掉的,但据近人考证,当时翰林院只有数百册。这部22877卷、11095册的大书,早已经因为典藏不善,散失殆尽了。翰林院内数百册有很少数得到当时居住在附近的外国人抢救出来。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都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所以不属于这批给抢救出来的劫余。
2004年4月,在北京召开“《永乐大典》编辑600周年国际研讨会”时,统计现在散藏在8个国家个地区的《永乐大典》零本一共有400余册。美国国会图书馆大概藏有全世界现存《永乐大典》的十份之一。
特藏介绍之二:《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是10000卷5044册的大书,编成之后,于康熙6年(1728年)用铜活字印制。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2套,都不是铜活字原版。
1908年,清朝政府为了答谢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赠送一套《古今图书集成》给美国国会图书馆,并且派遣特使唐绍仪(1874年清廷派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带来华盛顿。这套《古今图书集成》共5044册,是1895-1898年影印本。
特藏介绍之三:古地图
李博士继续: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大约300中国古地图,这些地图或是绘画的,或是木刻印刷的,包括长卷地图、扇子地图,和石刻地图的拓本等。以数量来说。是西半球最丰富的收藏。几乎每个省的地图都有,以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数量最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136年石刻《禹迹图》的托本。还有几幅明代图和清朝康熙、干隆年间的彩色绘本图。
地图资源不但限于图部收藏的,单张或成册的地图。更丰富的还有和亚洲的中文藏书并行,或加插在书中的地图。书中加插地图,以方志为最多,但绝对不限于方志。
在明版《武备志》书中附有长达24页的-郑和航海地图,标志了郑和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郑和航海图提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收在明朝末年茅元仪所编的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的最后一卷。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收藏有四部(三个版本的)武备志,都有完整的《郑和航海图》。
特藏介绍之四:清末科举考卷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批清末科举考卷,是江亢虎博士于1920年捐赠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
江氏是考试世家,一连几代人科名不绝,中进士、举人的非常多。这批清季试卷原是江氏家族所收藏,共分两类。首先是分册刊印的个别考生的试卷(含小题名录等材料)。零散的个别试卷(含课艺、习作及小量诗文零篇)。
特藏介绍之五:太平天国印书
太平天国立国之初就开始编写和刻印书籍,用来宣示立国制度、宣传思想、记录事件等。当时太平天国自己称之为『诏书』,编有一部『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太平天国失败后,这些诏书被清朝政府尽数摧毁。但当时和太平天国有过接触的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等,往往得到赠书,带回本国,使这些书得以保存下来。
特藏介绍之六:少数民族古籍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少数民族古籍中以藏文为最丰富,已经编目的有4000种。亚洲部经常有喇嘛高僧到访,借阅藏文经典。除藏文之外,还有满文、蒙文文献。
李博士特别指出:在亚洲部收藏的少数民族文献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纳西文献。纳西文字是世界上仅有的、仍然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在云南丽江地区仍然有少数人在使用着。
1999年前后,中国云南省博物馆的朱宝田教授来美国国会图书馆考订纳西文献。朱教授认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3038件纳西写本虽然全世界最多(最多在中国),但是全世界最好的纳西文献。
最后,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通过本报向所有关心、支持亚洲部工作的朋友和读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简介:
李华伟博士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自1928年成立以来第一个坐上此位的美籍华人。
祖籍福建的李华伟1949年随家人移居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士两年后拿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奖学金,赴美攻读教育行政学硕士。
1962年李华伟被聘为美国都肯大学图书馆的技术部兼非洲部主任,主管书籍的采购和编目。两年后,拿到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他又被导师推荐到宾州爱丁堡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于是,他成为该校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图书馆馆长。
1968年,李华伟赴泰国主管美国国务院院外总署的东南亚图书馆项目。越战结束后才回到美国,并在克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当了三年副馆长。
1978年来到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在俄亥俄大学做了21年的图书馆馆长。1999年他宣布退休时,校方送给他一份惊喜:用他的名字为图书馆命名,可谓开了美国图书馆界的先河。
由于他在国际图书情报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并担任国际图书馆学会联盟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委员会委员职务,还多次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他的专着有:《图书馆学的世界观》、《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等,以及大量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