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法律类图书市场可以说是波澜不惊。由于受非典的影响,法律类图书出版的强劲增长受到了一定的扼制,但因有司法考试等类图书的弥补,2003年法律类图书出版的品种和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法律图书在整个图书市场的份额逐步增长。
从近几年看,全国每年出版的政治法律类图书有5000余种,年销售额在30亿元左右。除原有的专业社和有专门出版部门的大学社外,更多出版社介入这一领域的竞争。以吉林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为代表的省人民出版社已经占稳了脚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信心十足地一举推出了几十种法律图书,更不用说与法律有着密切联系的社科、经济类出版社了,他们早就尝到了法律图书的甜头。可以说,法律出版的格局正在酝酿着一个大的变革,原有的法律类专业出版社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相比之下,原有的法律图书发行格局在平静中也存在着变数,似乎为2004年的变革埋下伏笔。
(1) 细分市场各有千秋
法律图书选题向理论化和通俗化两极发展。2003年在法律图书市场唱主角仍然是:法律法规类、法学理论类、法律应用类、教材及应试类、普法类图,但每一类图书都有新的不同的变化。
法律法规类图书势头不减。偶尔在排行榜上能看到的法律图书一般都是法律法规类图书。此类图书强劲的销售势头和可观的利润正让更多出版社趋之若鹜。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在这一领域占有较多优势,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也变着法子蚕食这一块阵地。但把此类书做得最成功的要数中国法制出版社丁。上千种品种,从过去的单行本到后来的法律法规汇编、配套规定、办案依据及法律编注,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也使法制出版社在法律法规类图书市场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2003年法制出版社销售码洋过亿元,很大程度上是靠此类图书带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图书技术含量低、生命力不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随时能查阅到的文本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对法律法规进行再加工,增强法律法规类图书编排的技术含量,成为出版此类图书的当务之急。
原创的法律理论类图书偏少的局面有望改变,但学术图书质量堪忧。尽管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因理论类图书销量有限而不断削减此类图书选题,以至于不少法律学人惊呼无书可读,但实际上市场上仍充斥着一大批冠以各种“研究”的图书,但翻开一看,相互重复、鲜有创新、理论平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铭暄、王作富、马克昌等一些名家的理论专著很是盛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青年法学文库》,其销量少有万册以下的,而且还曾问鼎中国图书奖。后来由于受到整个法学界浮躁风的影响,法学理论类图书的品质逐渐下降。但近几年国内理论类图书以及引进版的法学理论图书有所升温,其中法律出版社的《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法学论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法律科学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美国法律文库》、《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港台法学研究书系》、中国检察出版社的《21世纪法学热点系列》都能找到可读之篇。
法律应用类图书前景广阔。司法人员以及行政执法人员最钟情的是法律应用类图书。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法律应用的问题,包括对司法解释如何理解,办理刑事、民事、行政疑难问题的解答等。这些专业读者构成了读者主力。目前,人民法院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判案大系》、《中国审判指导丛书》、《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丛书》、《法律与配套规定的新释新解丛书》;中国检察出版社的证据类、有关贪污贿赂犯罪的查办等方面的图书,如《证据学论坛系列》、《职务犯罪侦查》、《贪污贿赂犯罪疑难实例精解》;公安大学出版社的公安执法类图书以及法律出版社的《司法业务指导系列》、《律师业务指导系列》等书很受实际工作人员的欢迎。
教材和考试类图书市场潜力不可小视。随着高校法律专业设置的扩张,法律专业类学生成倍增长,法律教材教辅的需求量也急速上升。法律教材出版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可以说进入到一个战国时代。原有的法律出版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所占据的垄断份额逐渐缩少,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被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不甘示弱,武汉大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也凭借其雄厚的法学出版资源根底毫不退让。更多的出版社也竞相杀人。中国检察出版社的《高等教育法学教材系列》、人民法院出版社的《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法学创新系列教材》等。至于自考、法硕、司法考试类图书更是美味蛋糕,谁也不愿放弃。但2003年,法律出版社的司法考试类图书强力出击,不少出版社在司法考试类图书上栽了一个大跟头。
普法类图书更大众化。这类图书内容专业性不高,编辑容易组稿,图书销量较大,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出版社把普法类图书作为进入法律书出版的敲门砖。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法律快餐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的《法官说法丛书》、《中国公民法律咨询全书》等。而专业类出版社也发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发此类选题。如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怎样打官司系列丛书》、《百姓法律问答系列丛书》,中国工商出版社的《律师法官答疑说法丛书》,中国检察出版社的《法律帮助一点通系列丛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的《今日说法系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陷阱防范与纠纷处理丛书》等。但综观普法类图书市场,常销图书不多,出版社开发出一套选题后如何维系品牌,的确需要编辑人员考虑。
(2) 专业中盘新萌芽
2003年法律图书的发行网络拓展工作未能有效突破,这多少扼制了法律图书市场的发展。然而中国法律图书公司股分化运作的成功以及年底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的宣告成立似乎预示着新的一年法律图书发行格局将发生大的变革。
现有发行渠道的问题早已暴露。近一两年来,在各省新华书店重组及集团化的尝试中,法律图书边缘化趋势明显,在基层书店法律图书的上架串极低。个别新华书店在结款上的拖欠,以及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退货,让出版社与新华书店的关系紧张。但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轻易放弃庞大的新华书店网络,都在尽量开发更适合新华书店销售的品种。法规类图书和普法类图书能各领风骚就是例子。
专业销售店及部分民营书店近两年迅速崛起。全国比较稳定的法律专业销售店有上百家,是法律专业类出版社得以依靠的中坚力量。但由于这些专业店在全国分布格局不平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办店思路不同,依靠打折扣战以及采取其他不正当竞争方式争取客户的事件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图书市场的有序发展。
法律图书直销在虚假繁荣了一段时间后也归于平静。这多少与直销的品种、方式以及直销者的素质有关。那种依靠高定价、低折扣、粗制滥造、偷税漏税支撑起来的直销大军是没有生命力的。现在法律专业工具书面临的市场窘境也可以说是“粗犷”直销带来的恶果。但是,直销和邮购依然是专业图书销售的有力途径。事实上,直销和邮购在国外的业务量中最多可占出版社总业务量的40%左右。据统计,2003年上半年德国图书市场直销占市场份额16.4%,门对门快递服务占7%,可见建立中国图书直销网大有可为。
此外,法律类出版社赖以生存的很大一块在于系统发行,但是随着图书出版市场化的进程,特别是以后的主办分离,这后院的果子是否还能继续吃下去将是一个大问号。
整合出版资源向产业化发展是图书市场的必然走向。2003年,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独立承销法律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的法律类专业出版物。公司还通过建立子公司、分公司、连锁店、读者俱乐部等多种分销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图书销售体系,成为法律出版界最大的发行平台。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几家法律类出版社也不甘示弱,在2003年底成立了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这个前身为中国法律图书发行联合体的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目前包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国工商出版社、群众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9家主要出版法律类图书的出版社。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计划将出版、发行及相关业务并举,以应对图书及电子音像出版物市场格局新变化。该联合会将举办优秀法律图书评选活动,推举重合同守信誉法律书店,开展读书活动和各种竞赛、培训交流活动,意在加强法律类专业图书出版机构之间、出版社与出版发行单位之间、以及国际出版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本行业图书出版发行规范化运作。该联合会还有计划搭建新的法律图书发行中盘,组建一家新的股份发行公司。由此可以预料,2004年法律图书发行渠道必将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