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馆藏特色研究
法律图书馆业务
法律图书馆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法律图书馆 > 专业网站建设
专业网站建设
暂无下载资料

 学科信息门户及其优化途径
            蔡 箐 点击量:6116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要】
我国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起步于21世纪初,至今已形成规模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还普遍存在着资源不足、组织体系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利用率低等缺陷。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化途径有:大力推进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化建设;整合资源与建立更新维护机制;推行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用户的充分参与。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组织上的优势,让国内的图书情报机构共同加入到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中来。
【关键字】
学科信息门户 学科信息资源优化 学科信息门户建设 图书情报机构 分类
    

     近年来,学科门户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不断地求新发展,并始终致力于专、精、深的资源服务,但种种迹象表明其使用率并不高。2005年11月,OCLC发布的专门研究报告《关于读者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状况的报告》(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中指出: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1%的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信息的检索[1]。同时,图书情报机构的所谓“学科信息门户”在其所倡导的建设原则和目标下,离其所期望的利用前景相距甚远。

  本文针对目前学科信息门户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从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念、特点、分类入手,探讨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况及优势、不足等,提出如何优化当前学科信息门户使其符合用户特定需求的若干途径。

  1.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源于互联网搜索引擎等大型门户网站的“门户”概念,随着资源和技术的发展,逐渐扩展并应用于企业、政府、图书馆、教育等多个领域。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JISC(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的门户概念:门户是通过统一检索、数据收割、推送服务等技术手段,将分布在不同信息源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集中提供给用户的网络服务。[2]而学科信息门户则是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3]。这是目前国内常见的有关“学科信息门户”的定义解释。学科信息门户相对于Yahoo这样的传统门户网站而言,是一种垂直型门户,它专注于某一领域,为特定领域人群、特定需求的专业化用户提供较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和服务集成性以及服务对象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

  从本质上说,学科信息门户就是一个整合网络学术资源的虚拟图书馆,对某一学科或若干学科领域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集成和深入揭示,提供信息分类和主题标引,构建分类浏览结构,并提供关键词检索等多种查询途径。学科信息门户和之前所谓的网络专业信息指南(或称主题指南,subject guide)、网络资源学科导航(subject navigation)、信息资源指引库(或称指示数据库,referral database)等都是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特定的用户群提供全面、准确获取学术信息的途径。但不论是从概念上、资源范围还是学术信息组织深度等方面,学科信息门户与其他类型的网络信息整合模式都有所不同,它是网络指南、学科导航、信息资源指引库的进一步发展。

  学科信息门户按照其所囊括的信息资源涉及的学科范围可以分为综合性学科信息门户,如英国的BUBLLINK[4](图书馆公告板网络化知识库,Bulletin Boardfor Libraries,Librariesof Net worked Knowledge),美国的LII[5](图书馆员因特网索引,Librarian·IndextoInter·net)和WWW虚拟图书馆(WWW Virtual Library),INFO??MINE等,学科覆盖范围较广;多学科的学科信息门户,如英国的社会科学学科信息门户(The Social ScienceIn·formation Gateway,简称SOSIG)就是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多主题门户;单一学科的学科信息门户,如澳大利亚工程学科信息门户AVEL(Australian Virtual Engineering Library),中国CSDL的一系列学科信息门户等。

  2.学科信息门户建设概况及存在的不足

  2.1.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建设概况

  在学科信息门户建设方面,国外起步较早,自1996年DESIRE一期工程开始,学科信息门户便在欧洲范围内逐渐普及,由最初的大型科研项目资助,发展到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以及个人都参与建设中,使得一大批面向数学、工程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信息门户相继建立。到2001年DESIRE项目第二期工程时,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学科信息门户已达上百个,如DESIRE、INFOMINE、SOSIG、AHDS等,既有综合性的INFOMINE、BUBLLINK和WWW.VirtualLibrary,也有特定学科领域的EEVL(工程)、OMNI(医学)、SOSIG(社会科学)、GeoGuide(地理学)等。其中一些学科信息门户还联合一起构成更大的资源发现网络(如1999年,由Altis、Artifact、BIOME、EEVL、GEsource、Humbul、PSIgate、SOSIG八个学科信息门户共同组建了大型学科门户----“资源发现网”(Resource Discovery Network,即英国的RDN),标志着学科信息门户逐渐由单主题分散门户向多主题的集成门户平台转变,同时表明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已从单纯的学术研究项目发展为大规模的建设任务。目前综合性学科主题和多学科主题的信息门户网站占据较大比例。

  2002年1月以来,我国一些单位也开始进行学科信息门户建设。首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投资700万元建设学科信息门户,目前已建成了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以及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天然药物等9个特色门户。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也组织建设了纳米科技、认知科学、食物与营养、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等热点门户。此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林科院图书馆合作建设了林业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利用自主软件建设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和交通运输工程信息门户。

  目前中国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以单一学科为主,且数量少,规模不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信息门户几乎没有;单一学科门户主要包括某一专业领域的特色门户,某一研究方向的热点信息门户(如NSTL热点门户),以及部分高校和CSDL的一系列学科信息门户。

  2.2.国内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国内的学科门户建设虽然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且日趋规范化,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资源更新不及时

  从国内现有的学科信息门户来看,普遍存在资源更新不及时的状况。通过将LII和CSDL图书情报学科信息门户进行比较,两者在门户网站上都设有(新闻动态)这一栏目,LII的新闻动态是每周更新,更新频率高,且最新发布的消息时间是2007年11月1日[6];而CSDL图书情报学科信息门户[7]新闻动态中资源极少,只有5条新闻,最新的消息发布于2006年12月23日,且至今都未更新。如果一个学科信息门户不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收集保存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那么对于目前花费了大量资金建立起来的学科信息门户来说,不仅会是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这样的学科信息门户对于用户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

  (2)资源内容单一,信息总量不足

  目前国内的学科信息门户大都是单一学科主题的,多学科主题和综合性的学科信息门户几乎没有,这与投资经费的有限和政府部门的投入有着较大的关系。同时,大都存在着信息总量不足的问题。如CSDL图书情报信息门户仅仅只提供了相关的图书情报机构网站,内容较为单一,而对于教学、科研人员必需的专业图书、期刊文献、会议录、专题数据库、参考工具书、研究项目和基金课题、专题新闻、讨论组和新闻组、博客、专业软件、专利信息等资源均未收录。且有些信息门户仅仅是暂时搭了个框架,如主页上只是简单设置了<关于我们>、<最新资源>、<信息订阅>、<推荐站点>及<学科论坛>等栏目,有些栏目点击进去并没有实质性内容或者是空链接,用户界面不够友好,整体架构不成熟。

  (3)门户合作共建水平低

  欧美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大多是通过本国的多个机构合作或者国内外项目合作的方式,我国学科信息门户的机构合作水平很低,基本上处于单干的阶段,不仅与亚洲相同背景的国家、以及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就是国内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单位也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信息机构及个别高校图书馆,一个学科信息门户一般只有一个机构负责建设,合作共建仅限于同系统内的合作,如科学院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而有多年传统文献信息组织和建设经验的大多数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参与进来,与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相比,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共建水平很低,这样也是造成国内的学科信息门户数量少,学科信息门户资源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封闭式的学科门户交互性能较差,无法实现用户资源的共享。

  (4)资源组织体系不规范

  从现有的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方法来看,缺乏统一的规范。如中科院的不同学科信息门户分类是参照不同的分类规则,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资源类型分类标准。有的信息门户则是依据自己的喜好确定分类体系。而且各学科信息门户所采用的信息著录元数据格式标准也不同,这样不利于数据的移植和跨门户搜索,给资源共享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学科门户之间的协作化发展已经成为学科信息门户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同学科信息门户之间进行所谓的合作建设以及更大范围内的跨门户检索,都要建立在门户资源组织体系规范化的基础上,只有克服这方面的障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字资源的虚拟整合,才能够实现一站式的无缝检索服务。

  (5)学科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采取人工方式进行资源搜集和组织,不可避免出现人工能力不足和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尤其是对深层网页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更显得力不从心。许多机构所建的学科信息导航信息库中仅仅是一大堆网址的罗列,没有将对象揭示定位为具体的学科内容,对某些包含重要专业信息的隐蔽网络揭示得更少。如何开发智能化的资源发现工具,采用人机结合的资源采集方式,建立起学科专家、信息专家和软件智能代理相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机制,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高效率、深层次采集和组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8]。

  (6)利用率相对较低

  学科信息门户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全面地收集和保存专业学术信息,解决搜索引擎查全率查准率低的弊病,提高网络学科信息的检索专指度和质量,满足用户对学科信息的需求,但其使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国外的有关调查表明:一些人从未听说过学科信息门户,最近没有使用过它或通过不成功的搜索而推迟使用;一些潜在用户仅仅使用像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或者没有使用方便的因特网访问入口。一些学科门户与搜索引擎的使用调查表明,不到1/3的调查对象把学科门户视为重要的研究工具;Armstrong等人调查表明,77%的学生使用搜索引擎但从未使用质量受控的学科门户[9]。国内的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更喜欢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资源,很少意识到选择其他方式查找信息;一些学科信息导航库以及学科信息门户的访问量少之甚少。这一方面与学科信息门户的宣传力度有关,同时也说明目前学科信息门户还不足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有价值的学术资源。

  (7)缺少用户的参与和评价

  目前国内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建设是从图书馆员到学科专家再到广大用户。学科专家既是学科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是学科资源的建设者,他们通过会议、资料、同行交流等各种方式,掌握大量的学科信息线索,图书馆不能忽略对专家信息的利用,更不能忽略广大用户的支持。虽然有些学科信息门户界面也有<资源推荐>子项,但没有反馈信息,用户不知自己推荐的资源采用情况,网站更没有对推荐资源用户的鼓励或肯定[10]。另外,资源内容是学科信息门户的服务基础,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使用,其资源的选择和筛选标准是否合理,其服务的方式是否人性化,这些都需要信息用户的评价和意见反馈。学科信息门户在建设和服务的过程中不能缺少用户参与的环节。

  3.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化途径

  总的来说,国内的学科信息门户目前还处于分散建设阶段,多数门户依旧是一个简单的网络学科导航系统,而非一个集成化的资源导航和信息服务平台,网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不尽如人意,资源著录质量和用户参与度也较低。如何优化现有的学科信息门户,提高其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并给将来国内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以启示,这是目前值得图书情报界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研究的问题。

  3.1.大力推进合作化建设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化建设已成为主要趋势,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个机构合作建设同一学科信息门户;二是相关学科领域信息门户的合作;三是跨学科领域的门户合作建设,如英国的RDN等。国外的学科信息门户绝大部分是由多个机构合作建设或是由国家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共享,有利于数据移植和跨门户检索,保证了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目前一些国家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已跨出本国范围,实现了国际间的合作,如欧洲的Renardus项目由来自德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学科信息门户之间的跨门户检索,澳大利亚的工程学科信息门户(AVEL)也与英国爱丁堡工程学虚拟图书馆(EEV)达成了合作。

  就国内的门户建设来说,解决目前学科信息门户学科覆盖面窄的问题,我国图书情报机构可以采取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让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图书情报机构实现全面合作,按学科类型分担建设信息门户,或者以一个机构为主,多个机构为辅的形式建设各个信息门户。只有实现了国内学科信息门户的机构间、地区间的普遍合作建设,才能去寻求与国外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发展。在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合作过程中,应有相关的组织或机构进行协调组织,以保障合作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整合资源与建立更新维护机制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对资源的收录主要限于对网上资源的收录,而一个学科信息门户要成为真正的学术图书馆,为信息用户提供全面的学术资源服务,就必须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面对当前学科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学科信息门户要大大增加收录资源的类型,除了应收录相关机构网址、专业图书、期刊文献外,还要收录专题数据库、专利信息、专题新闻、会议信息、讨论组和新闻组、教学资源、研究项目和基金课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博客、个人主页等资源。从而对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建立一个学科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系统,真正实现资源的无缝存取和一站式检索服务。在学科门户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立信息资源的更新维护机制,确保学科信息门户的可持续发展。学科信息门户所囊括的资源很大部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更新快,要时刻地跟踪和收集最新信息;而网络信息的动态性也导致了学科门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链接的网站的信息质量,需要对已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更新维护。因此,为了确保门户及时更新以满足用户需求,在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好之后,还应该设专职人员进行维护更新工作,建立学科门户中资源更新与维护机制,具体包括检验记录,包括拼写检验、复制粘贴URL以及其他事实信息以防录入错误、规范档;链接检测更新机制(可使用目前一些免费链接检测共享软件);资源描述检测机制;新记录及时追加机制[11]。

  3.3.推行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

  从门户发展趋势看,针对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具体化,学科信息门户也应该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确保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新技术,跟踪和把握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国外学科信息门户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很多门户在提供信息浏览与检索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注重服务功能的开发,提供了个性化的各种增值信息服务,如站点镜像、RSS、个性化定制、讨论组与社区服务、案例研究、新资源介绍、热点推荐等。RDN中的8个门户除Altis外目前都开展了RSS新闻推送服务,除Altis和Artifact外都开展了热点推荐服务,8个门户提供案例研究,并且Humbul和SOSIG还开展了个性化定制服务,即MY Humbul Alert/My Humbul Include和My Account,EEVL还提供了250种全文电子期刊的免费检索服务[12]。2000年开始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美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th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简称NSDL)非常注意数字图书馆的交互性与个性化服务,已建成的SMETE不只是一个网上的信息存储场所,还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用户可在此进行信息浏览与检索、下载、定制个人文件夹、获得适合其需要的资源推送服务、发表评论以及与同行交流等[13]。澳大利亚的一些学科信息门户也开展了增值服务,如Agrigate、Australiane·Humanities Gateway、Australian Policy Online等门户开展了通过email向订阅用户推送新资源的服务,AustLit还开展了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推送服务。EdNA提供了RSS定制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定制浏览检索EdNA的新增资源、新闻标题。EdNA还提供了移动服务,可将10条最新的教育和培训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14]。学科信息门户的服务功能是其发展的关键。目前,学科信息门户只有在信息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服务功能的集成,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具备自动预测需求、自动跟踪、主动发布信息等能力,提供主动精细的服务,全面实施信息推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式等,才能使学科信息门户由被动变为主动,适应激烈的信息竞争环境。

  3.4.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国外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到现在已有10年的历史,很多门户已趋于成熟,门户建设较为规范,而国内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上、政策上和规划上的种种缺陷,导致现有的学科信息门户有着诸多的不规范之处。譬如各个学科门户的信息组织体系存在不规范和不统一的地方,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规范,以便统一全国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使用户能在相对一致的界面、相对一致的分类体系下利用学科信息门户。此外,相关研究部门还应建立学科信息门户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资源选择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资源发现策略的形成与制定、元数据应用规范的制定、资源编目规范的制定,以及知识组织体系的确立等[15],从而共同推动和促进学科信息门户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开放化方向持续发展。

  制定学科信息门户的标准规范体系,应该建立在对学科门户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制定规范体系之前,应该建立针对学科信息门户的完整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资源内容评价、资源形式评价、信息服务评价、信息人员评价等;评价方法可以借鉴已有评估方法的经验,也可以引入同行评价方法、共词和共引分析方法,建立指标层次,实行操作指标的专指;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动态性,引入基于Agent的评价过程机制和PICS(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latformofInternetContentSelection)[16],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应于特定领域、满足特定学术信息资源用户需求的指标体系。

  3.5.用户的充分参与

  从学科信息门户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的学科信息门户正逐步从资源和集中服务为中心的专家建设模式转向以社区和个性化服务为中心的自组织模式,网络用户也正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就是新一代学科信息门户---基于Web2.0的开放式Web服务平台[17]。

  国内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由于人力的不足和资金的欠缺,导致学科门户的资源存在明显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之下让用户充分参与进来,一来调动用户使用学科信息门户的积极性,二来为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添砖加瓦。因为学科信息门户的用户中有许多就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专业学科资源的了解更为深刻,通过他们参与资源的创建能够有效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信息门户都提供用户推荐(suggest alink)的功能,鼓励用户参与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国内的CSDL五大学科信息门户也都提供推荐资源元数据信息!的功能,包括题名、资源网址、资源描述、创建者等14个元数据项,以Web形式显示[18]。这些功能的推出,增强了用户参与意识,扩大了学科门户的信息数据来源。

  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是图书馆界在网络环境下的新选择,学科信息门户也应充分吸收Web2.0思想,以用户为中心,将信息门户和网络社区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信息门户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导航系统,更是一个网络的学术交流社区,采用各种网络新技术,借助学术博客、学术书签等功能,充分调动用户在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现门户与门户间的以及用户与用户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建立起Web2.0环境下有效的学科信息利用和交流平台。

  我国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后,已形成规模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各种商业化信息服务的出现,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各种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全面、精细和便捷,学科信息门户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未来学科信息门户必将更加注重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组织上的优势,让国内的图书情报机构共同加入到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中来,并使学科信息门户与图书馆参考咨询、信息检索工作密切结合,一方面推动图书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另一方面保障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或学科图书馆,并在激烈的信息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

 

【注释】
本文原载《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7月,为扩大交流学习现转于此,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20071020].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6/05/23/333/。
[2]周春霞,刘姝。数字图书馆门户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3]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
[4][20071015].http://bub.lac.uk/。
[5]LibrariansIndextoInternet.[2007??10??15].http://li.iorg/。
[6][20071102].http://www.li.iorg/pub/news/122。
[7][20071008].http://www.tsg.net.cn/。
[8]吕慧平等.中国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6(9)。
[9]李阳晖等.学科门户服务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06(9)。
[10]张燕萍.用分众分类模式优化学科导航库建设[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4)。
[11]王美琴等.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更新与维护机制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2).
[12]张芮等.国外学科信息门户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2)。
[13]黄如花.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5(7)。
[14]吴钢.澳大利亚学科信息门户发展经验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7(5):59。
[15]祝忠明等.学科信息门户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J].情报杂志,2004(11)。
[16]冯璐.学科信息门户资源评价相关问题[J].现代情报,2007(1)。
[17]王晓光等.基于Web2.0的学科信息门户设计与实现[J].图书情报知识,2007(1)。
[18]李辉.从中外信息门户比较看CSDL学科信息门户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5(2)。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