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与保存文献、宣传文献、传承文献有关,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是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出发点。研究文献资源建设对于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有很大意义。作为法律图书馆或者说以法学学科为主的高校图书馆,我们的服务目标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由于学校的特殊性,法律图书馆的读者类型、借阅需求及文献建设会跟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有所区别,认真深入地研究读者一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建设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好文献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贴近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一、读者类型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这决定了我馆的读者的学科背景大部分为法学学科,也决定了我馆具有法学专业图书馆的特点。
(一)学生
从校园“一卡通”的开通的情况分析,95%以上的读者是我校的正式师生。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一个非常大的读者群体,占全馆读者总数近90%。在这些学生中60%以上是法学专业的学生。
(二)教师
教师在我校占全馆读者的6.5%左右,是一个阅读需求比较特殊的读者类型,也是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三)行政人员
高校的行政人员群体近几年己发生了变化,随着一年一年的老职工退体,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走上了学校行政岗位。这种新老职工的更替带来了行政人员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风气。同时这几年高校后勤制度改革,后勤职工队伍也有了很大变化,正式后勤职工在减缩,非正式职工的队伍在壮大。
(四)其他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还要兼顾一些其他类型的读者。如:进修生、访问学者、兼职教师、馆际互借读者等。图书馆还会对一些校外机构、特殊个人提供服务。
二、借阅特点
读者的阅读倾向是每一个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特别是负责文献资源建设的人员应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访读者、随机抽样调查、阅览统计、外借统计、下载或点击统计、读者推荐购书等方法来获知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些调查和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已购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得知馆藏建设的缺陷,及时调整馆藏建设方向。下面仅以我馆2009年的部分统计数据来分析我校师生的阅读倾向和文献需求。
(一)需求最大的图书是政法类
由于学校法学专业的师生众多,借阅量最大的无疑是政治法律类的图书。据2009年全年外借图书的统计,政治法律类图书的外借超过全部外借图书的51%。如果从读者的类型来进一步统计,那么2009年本科生所借的政法类图书占其所借图书的43%以上;硕士研究生为59%;博士研究生为62%。
下面这个图展示的是我校图书馆2009年外借图书的类目比例:
(二)借阅依次排序为政法类、文学类、语言、哲学、经济
除了政法类图书外,文学类图书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关注点,文学类图书的外借占全部图书的13%。本科生所借的文学类图书占其所借图书的16%;硕士研究生为7.4%;博士研究生所借图书学术类占绝大多数,他们几乎不再借阅文学类书籍。由于外语在我国目前仍是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语言文字类图书仍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所共同需要的类型。语言类图书的外借占全部外借图书的7.21%。其中本科生所借的语言文字类图书占其所借图书的7.4%;硕士研究生为6.9%;博士研究生为4%。我校除了有法学学科,还有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经济、哲学、历史类图书除了是这些专业学生的专业书籍外,也是其他专业学生们的学业辅助类读物,它们的借阅也比较高。总体说,本科生的阅读兴趣广泛,浅显一些,他们除了借阅上述类图书外还关注自然科学类图书。博硕研究生阅读范围会窄一些,专深一些。
(三)学生是图书馆的最主要的读者
2009年我馆读者借书最多的是学生。我校占全部读者90%的本科生、双学士、博硕研究生所借中文图书占全部外借中文图书的96.6%;所借外文图书占全部外借外文图书的94.5%。从借阅图书的平均值看,研究生借阅图书最多,其次是本科生和双学士学生。
如下表所示:
读者类别
|
个体借阅最多
|
个体借阅最少
|
平均年借书
|
借阅超30册所占学生比例 |
本科生 |
382 册 |
0 |
29.93 |
36% |
双学士学生 |
123 册 |
0 |
24.97 |
37% |
硕士研究生 |
342 册 |
0 |
38.76 |
50% |
博士生 |
308册 |
0 |
38.92 |
49% |
全馆读者 |
382 册 |
0 |
30 册 |
|
在统计中部分委培生或在职研究生由校《一卡通》卡务中心纳入研究生总数里,这部分生源普遍较少借阅图书。如果不考虑这部分学生,博硕研究生的年借阅平均数应更大。另外在2009年我校有本科生从没外借过图书。这个现象在双学士、博硕研究生中也存在。
(四)印刷型图书目前依然是我校读者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文献载体有多种:印刷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有形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目前我馆读者到图书馆主要利用的文献仍是印刷型图书,这无论是从借阅图书的数量,还是从学生的学业论文所参考的文献类型都可以印证。图书馆目前最耗费人力资源的部门就是为读者提供印刷型文献服务的部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发行的变化,电子资源的利用会逐步加强。
(五)新书的借阅率明显高于旧书
由于多种原因,我馆在2003年更换了图书分类法,由原来的《人大法》变更为《中图法》。图书依分类法的不同而分别排架、分库保存。新书指2003年以后分编的图书;旧书指2003年以前分编的图书。这种依分类法不同而区别新旧图书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方便。根据2009年的统计,我馆新书的借阅率达53%,旧书的借阅率才4%;外文图书新书的外借量是旧书的7倍。我馆己很多年没有进行过图书剔旧工作了。没有了正常的剔除陈旧图书的工作程序,图书的借阅率也很难高起来。
在不考虑我馆收藏新旧图书各自多少的情况下,引起这个巨大差别原因有二:一是图书固有的半衰期问题,一是新旧图书分库存放,起了一个引导作用,特别是那些不习惯进行书目检索的读者,随意浏览借阅图书时往往会直接进新书借阅室。
(六)外文图书的利用率远比港台图书小
根据统计,我校外文图书的借阅率是9.2%。外文图书以英文图书利用最高,其次就是日文、德文、法文、俄文。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近几年购买了不少外文数据库,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可以从网上直接查询外文资源;二是由于经费原因图书馆外文图书的更新率相比中文图书要慢得多;三是语一言的障碍影响了阅读兴趣。目前在图书馆借外文原版图书的主要是一些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据统计,图书借阅排行榜前10名的博士生中有6位在2009年借阅过外文图书。
10年来随着国内引进版原文图书的出现,图书馆用原版图书1/5或更少的价钱可以购买引进版外文图书。这部分图书在图书馆的利用不错,它满足了读者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要求。近几年港台图书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研究生对港台资源需求迫切"因为大量的外借和复印,这部分图书也是图书馆破损最快的图书。由于利用率太高,图书馆己将无复本的港台图书设定为只供阅览,不再提供外借。
(七)青年教师很会利用图书馆
教师可以分为2个层次: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一般来说还处于知识积累、个人奋斗阶段,接受新信息快,他们的阅读倾向与在读博士生差不多。对图书馆的需求很大;中老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多数己自备了丰富的中文专业书籍,相对而一言他们较少进入图书馆查找资料。青年教师不仅利用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而且他们更愿意使用电子资源。他们积极申请远程访问;热心于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愿意向图书馆荐购外文图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也更容易与他们建立联系。
经统计调查,我校2009年教职工借阅排行榜前20名中教师占14位,多数是青年教师;行政人员6位,其中图书馆馆员3位。教师借书更多的是学术类,而行政岗位的人员借书多为休闲类。
(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类图书需求大
由于就业的压力,目前文科学校的学生阅读相对比较功利,阅览室经常坐满了应付各种考试的学生。特别是考研:考四、六级英语;考公务员;司法考试等。这些考试类图书的需求非常大。为了缓解矛盾,图书馆主要以网络数据库代替印刷型图书。
(九)电子资源的利用率逐年增加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兴起,图书馆的资源不再是纸本资源一统天下。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数据库等,同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少图书馆也相应配备了无线上网、远程访问系统等先进设备。读者除了到物理的图书馆来外,他们也可以利用虚拟的图书馆。
根据我馆2008与2009年的图书外借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图书的借阅2009年比2008年减少了近20%。减少的图书类别主要集中在:文学、语言、历史类。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由于这两年图书馆的有效读者人数变化不太大。读者借阅权限没有进行大的改变,如果不考虑这两个因素,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几种减少的理由:
(1)学校开通的无线上网技术及图书馆向读者开通的远程访问系统。读者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2)图书馆2009年新增网络数据库"如:5读秀数据库6!5JSTOR数据库6!5新东方数据库6及其他中文电子图书"电子图书的介入方便了部分有条件的读者,特别是5读秀6百万册图书的拥有量可以弥补我馆纸本图书的所缺。《读秀》2009年的年点击量达147703次。
(3)据统计2009年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的访问量近30万次,它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网络数据库的点击率也增加了不少。由此看来电子资源己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怎祥做好法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没
做好文献资源建设,我们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的读者是谁:读者的文献需求:图书馆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应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发展规划相结合。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应走出去了解读者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动态,了解文献出版的现状与发展。法律图书馆在开展文献建设时首先应确定自己的馆藏方向和馆藏建设方针。具体说,要搞好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定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规划,建立采购规范
我们如果想要使本馆的馆藏文献在规模、广度及深度上能够保持稳定并持续发展,希望馆藏文献能保持鲜明的特色并能切实服务于读者,就必须规划先行。这里的规划应是一个中长期的,如5年规划、10年规划等。有了规划我们还需建立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规划的实现。
馆藏发展必须以学校的发展方向、目标、价值和重点为依据,保持馆藏的特色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文献资源发展规划要考虑:馆藏发展目标、文献采购组织形式、文献采购原则等。采购规范要涉及到所有文献载体,要有土作流程。
(二)确定法学特藏政策
面对一个法学学科占绝对多数的读者群体,怎么谈论加强政法文献的建设都不为过。法律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要始终保持法律专业图书馆的特性,确保教学、保障科研。加强法学学科的各种文献载体资源的信息采集与建设,随时补充和补订法学资源。2009年我馆政法类新书的外借率达106%,启示我们这方面的图书还有待加强。
(三)合理配置年度文献经费,平衡、协调发展印刷型和电子型文献
图书馆在进行年度文献经费配置时,首先要认真考虑读者的需求;其次,法律图书馆除了加强法学文献的建设外,对于相关支撑学科、学校非法学专业的文献建设也要兼顾,合理配置所有学科文献;再次,在分配经费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馆藏历史又要关注文献出版状况;最后要协调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的比例,使各种载体资源能互补互助。
(四)灵活设定图书复本、及时增补图书
以往图书馆规定复本是相对固定的,我们可能会依据馆舍情况、学校学科建设情况、图书性质等来设定中文图书的复本。如:我们可能会规定法律类6个复本、人文社科类4个复本、自然科学类2一3个复本、大型工具书无复本、参考资料10-15个复本等等。原则性的规定确实方便采购员具体操作,但在实际运用时我们看到这里存在问题。例如:《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在我馆有四个版本共34册,但它2009年共借出27次,它的借阅率为815%。这说明这本书的复本若只给10-15复本的话会影响学生的借阅。整体来看,我馆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率明显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同一类图书的借阅率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印刷型图书的建设中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需求部分实行复本不均衡采购原则,灵活确定图书复本、及时增补图书等。
(五)电子资源的建设与推介
这几年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电子资源的投入,但随着各种资源的不断丰富,电子资源所占文献经费的增加,图书馆对于电子资源的准入会更加难以决定。
电子资源的引进前后一定要认真做好功课,调查相同产品、评估图书馆己购产品、试用、试用结果分析、购置、资源宣传、利用率分析,是否续签等等这些步骤一个也不能少。电子资源引进成功至少要有三个条件:引进的资源符合学校的师生需求;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条件;图书馆认真负责的推介工作。
(六)外文书刊的建设要依靠多重力量
外文图书读者群小,价格贵,对其的采购政策与方式要与中文图书有所不同;首先,因外文书刊价格的昂贵和经费的短缺我们要注意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本馆外文特色资源,整体来说外文考虑以“点”为多,中文考虑以“面”为多;其次,外文图书的采购一定要走读者路线,征求读者意见,购买读者真正需求的图书,实际上在外文书刊的采购中最好将读者选书、纲目采购及学科采访馆员选书这三者结合起来;最后,积极参加区域和专业馆际间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我馆采取的政策是外文图书可以外借,以鼓励读者阅读外文图书;港台图书不能外借,是为了保证更多的读者能有机会利用。
(七)做好服务!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我校旧书的利用率不高虽然有图书半衰期的原因,但通过图书馆的一些推介是可以有所改变的。如果条件许可,尽量不将新旧图书进行分馆区管理,不强调新旧概念,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向读者宣传推荐旧书"随着网络资源的增加“远程访问”无线上网的建立,缓解了教师的文献资源需求,虚拟图书馆对于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大,图书馆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科馆员要为他们科研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可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用户的需求而进行调整。
(八)重视馆藏评价
馆藏评价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馆藏的数量评价很直观,也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数量的评价体系更多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当我们参加本科教学评估或者学科点申报时都会遇到。馆藏的质量评价相对难以操作,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书目核对、馆藏结构分、读者需求调查、馆藏使用状况等方法来判断馆藏质量的优劣。对于一个图书馆来说,在进行馆藏质量评价时考虑到人力物力的因素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尽自己的能力逐个进行"对馆藏进行评价可以计我们了解我们的馆藏政策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以及怎样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