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日本建立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当时称为防灾科学技术中心。该所成立的原因是1959年刮起的伊势湾台风,死亡了5000多人,人们逐步认识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综合研究防灾的重要。
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刚刚起步时,研究范围仅限风灾和水灾,随着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研究方向也紧密结合形成社会问题的灾害而发展。目前的研究领域扩展为地震、火山、耐震、水及砂土、冰雪、危险研究等多方面。例如1963年,日本下了一场大雪,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达228人,次年成立雪灾试验研究所,现改称冰雪防灾中心。1964年新潟地震出现液状化现象的灾害,之后开始进行耐震研究。最突出的进展是在1995年发生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后,铺设高密度地震观测网,公开数据、加快紧急地震速报的研究,在兵库县三木市内建设了世界最大地震实验设施,可以重现地震横向和纵向的摇动,实验用7级以上的地震,研究建筑物的抗震程度。
自然灾害情报室承担的工作是收集、整理、保管及提供有关防灾科学技术的国内外信息及资料,是灾害、防灾方面的专业图书馆。藏书量约15万册,其中杂志13万册、图书2万册。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占多数,重点收集自然灾害的报告书、记录、灾害照片和航拍照片,还有水灾地形分类图等。这些重点资料与一般图书区分管理,根据灾害种类按年代或按区域排架。文献收藏按照灾害类型有十几种,如:参考图书、一般灾害、防灾研究、地震灾害、耐震研究、火山灾害、砂土灾害、冰雪灾害、洪水灾害、沿岸灾害、海啸灾害、气象灾害、气候灾害、环境灾害、其他灾害(包括人为灾害、原子能灾害等)等。
当大灾害发生时,自然灾害情报室都会分为三次收集上市的定期资料。首先是灾害一旦发生,及时购入以受灾地区为中心的地方报纸。如东日本大地震时,约购入了半年时间的14种地方报纸。其次是灾害发生后的2至6个月内,有线索地收集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和目录信息。最后是在地震发生半年至一年时,集中收集经学会整理归纳的专业调查报告、机关单位编写的各种报告书,个别刊物的收集时间甚至更长。这些文献为以后的灾害研究储备了丰富的资料。
以上是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及其图书馆的基本情况,而灾害与图书馆的关联则能令人获得一点启示。
自然灾害情报室作为一个专业图书馆,除了为本所的防灾研究提供服务外,还致力于为社会服务。他们利用收集的资料编制成网络文献向社会公开,受到人们欢迎。如举办防灾基础讲座、编制受灾年表、展示灾害照片、对曾经发生的较大灾害以专集形式进行宣传,以利人们深刻认识灾害和学习防灾知识。此外,收集有一定特点的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灾害或防灾图书,通过集体出借的方式达到向学生进行防灾教育的目的。这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宣传方式使防灾教育到达深入人心的效果。联想到今年北京发生的暴雨和南方发生的强台风,如果人们有较强的防灾意识,在灾害来临时就能积极避险,消除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然而,做到这点需要大力宣传科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图书馆)向公众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这也是力争在灾害发生时不死人少伤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