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FID 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RFID 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亦称电子标签,是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基于RFID 技术的“图书馆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精确典藏、灵活排架、文献定位导航、迅速寻址归架、合理整架上架等功能。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全球10%的图书馆已经采用了RFID 方案,2010 年图书馆领域RFID 的采用率增长近35%,并将在未来的3- 5 年里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鉴于RFID 技术在图书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我院图书馆于2010 年9 月全面启用了“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借助该系统实现了从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到自助流通、智能典藏和24 小时还书等功能的突破,RFID 标签和阅读器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条码等传统设备。我馆成为国内首个全面引入3MRFID 智能图书馆系统的高校图书馆。
2、3M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配置及初步效益
2.1.3M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配置特点
经过周密调研,在高频和超高频系统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国际主流3M 高频智能图书管理系统。结合我院馆情,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配置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防盗磁条和标签双系统。为提高流通图书的安全性,我们与3M 公司合作,每本书加装3M磁条和电子标签。RFID 兼容磁条流通系统,通过识别RFID 标签进行自助借还,自动充消磁,并改变标签内的安全标志位,馆藏受磁条监测系统保护。安全磁条的特点是隐蔽性好,不易被屏蔽。利用磁条的高安全性能,有效避免了RFID 电子标签遭屏蔽后带来的风险。读者可随意选择自助服务或馆员服务。最大限度保障了该系统防盗和智能管理功能的发挥。
在具体操作上,全部拆换旧磁条更换为3M 磁条。这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RFID 芯片在自助借还机上的读取位置相对条码更自由,对磁条兼容性和磁通量的稳定性要求更高; 二是有时旧书中存在两根以上磁条,采用磁条安全方案,便于自助借还机通过磁条判断是否为单册书,避免误读。
第二,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配置。
如图1 所示。
2.2.初步效益
与以前相比,采用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后,读者到馆人数增加了近3 倍,文献外借数量增加了近2 倍。据初步统计,外借文献总量通过自助方式完成的占总数的98. 7%。
2. 3 建设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图书馆RFID 技术的标准问题。
到目前为止,RFID 在图书馆应用领域还没有通用的标准。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倡导自己的标准,各个生产商也各自执行自己的标准,因此目前推出的RFID 产品互不兼容,这对RFID 产品的互通和发展造成了阻碍。RFID 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不能通用,图书馆间就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会给馆际互借和系统更新换代造成困难。
第二,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整合的问题。
RFID 仅仅是一个数据采集和识别的方式,能否在图书馆推广应用,不但涉及其本身产品和技术上的问题,还涉及能否与图书馆的一整套业务流程相衔接,尤其是能否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无缝整合的问题。因此,一个完善的图书馆RFID 应用解决方案的制定,仅靠RFID 系统供应商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联手协作完成。据美国普林斯顿公共图书馆介绍,目前就该馆的应用情况来说,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他们正在与RFID 系统供应商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一起工作,力图使RFID 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衔接得更顺畅。
第三,读者隐私权的问题。
图书馆在应用RFID 技术时,人们担心当把电子标签用于读者的借阅证和馆藏资料中时,用户的借阅历史被记录在电子标签上,其阅读行为和偏好随时可以暴露在阅读器识别的范围内,个人隐私问题很容易被泄露。
第四,与馆内其他网络、软件的匹配、磨合。
自助借还机、馆员工作站与汇文集成管理系统的后台接口,需要汇文公司配合; 自助借还机与读者校园一卡通接口,需要一卡通公司配合。
总之,选择RFID 技术需要注意系统本身的两个特性。一是RFID 标签的兼容性,包括是否可以被其他厂商硬件设备识别、是否可以重新编写标签、是否可以兼容两种模式、是否可以同时处理新旧的两种标签等; 二是集成系统的兼容性,包括应用标准接口、可兼容多家设备的开放系统。
3、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探索
目前我馆依托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在内部管理和读者服务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在内部管理方面,我们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置,成立专门的技术集成部门,与3M 公司合作,提高拓展系统应用性能。同时压缩原有的流通部门人员,增强参考咨询、采编部门的力量,以适应技术变革的要求。在开展学科服务方面,以往学科服务的开展限于人力而不能有效进行。随着学院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学科文献服务需求增长较快。由于RFID 文献智能管理系统节省了相当一批借还服务人员,我们尝试着开展学科外围服务。围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课程进行外围文献资源传递服务,提高了馆藏文献的学科渗透率。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移动阅读技术、云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将会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泛在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