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于2005年2月25日正式开通,推进了全国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公众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公共平台,而人们对人大网站的服务需求提升也加强了与人大代表、人民群众联系,提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提供立法、决定、监督、任免权中作用越来越大。
(一)网络时代人大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是人大工作提升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报告赋予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本性的战略性政治任务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对人大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面,提出了更核心、更准确的科学要求,为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和创新人大工作的良好机遇。
2.网络时代人大工作面临着新课题
网络是公民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在维护社会和谐和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中,网络舆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官员纷纷通过网站问政于民。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未来人大工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参与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公众越来越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碎片时间逐渐变成上网主流时间,当信息足够丰富的时候,公众会筛选对其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人大的工作要准确回应社会民意,有针对性地满足公众的“关切点”,善于把握人大事件与公众生活联系的“结合点”,推动人大工作理念的转变、工作方式的转变、服务渠道的拓展,做到既准确深入,又贴合民意,不断提高人大在公众心中的分量。
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的力量逐渐显现,我国人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具有发展机遇。公众通过网络自发表达意愿,而新媒体使公众随时随地发布个人意见、参与话题讨论,抒发民意的渠道和方式逐渐拓宽,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运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网络时代人大面临的新课题。
(二)网站建设对于促进人大工作创新的意义
《全国人大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指出,人大信息化建设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大工作的要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网络人大的建设是人大在互联环境下的自觉转型与适应,是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创新表现在三方面。
1.网络赋予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新途径
网络时代,公民可以通过RSS、电子邮件或即时通信等手段加强政治沟通,通过参加“网络听证会”来监督政府的施政方针,使得集体决策参与范围扩展到所有能使用网络终端的公民,大大强化了公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E(电子)人大”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网上应用服务体系,开通了上海人大代表网,建立了“上海人大数字图书馆”,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可以预见,网络时代将是参与制民主兴起的时代,“在线参与”将成为网络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
“人大网议日”是围绕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定期通过网络聊天系统与网友直接沟通的一种新途径。2012年11月27日,上海杨浦区人大代表来到杨浦区人大办公,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人大网议日”活动开展7年以来首次走进区县。据统计,当期“人大网议日”收到网友提问140个,嘉宾共回答了其中60个问题。
网络民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网络的虚拟性对促进公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有极大帮助,这种虚拟性减少了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同时公民与高层政府官员直接的对话机会增强了公民政治功效感,促进了公民的公共参与热情。
2.网络时代的人大代表工作方式的变化
网络关系是同等级间的横向联系,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信息点,既可以发布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每一个信息点都是一个信息中心。这种特性正在打破工业社会的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纵向等级权力结构,使权力结构发生重组。
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与互联网直接对接,开通“网上新闻中心”,制作新闻中心网页,为记者提供各种采访信息和服务,记者亲切地称它“不下班的新闻中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2007年开始全程采用网上报名、联系采访和网络直播代表团团组审议,网上新闻中心服务更加完善。
网络时代为人大代表的工作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民主参与、网络选举、网上监督更加便利、快速、公开,揭开了人大的神秘面纱,拉近了与民众间的距离。
3.新媒体技术在人大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与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技术转变一样,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还会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网络新媒体技术在人大网站中的积极应用是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
微博:
自2012年以来,微博用户超过5亿。这一变化,已经改变了百姓参与国家事务的方式和渠道,拓展了言说空间和人大开放的新领域。
从2011年5月开始,公民个人独立参加人大代表选举,通过微博发表言论。与其他网络方法不同,微博与手机相连,手机的便携性使得网民在理论上成为第一新闻信息的获取者和转发者。如果微博内容或微博主有足够的吸引力,微博随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并通过关系网络达成社会动员与人员组织的功能,在政治参与中显现出独特的威力。“两会”期间,人民网组建微博团队,设立“直通大会堂”微博平台。该平台的网页设计采用水平360度环绕版式,形式新颖,网友进入就如同置身于人民大会堂内,环视周围的人大代表,可轻松点击浏览人大代表的微访谈内容并能即时留言,达到便捷的互动效果。人民网手机媒体报道立足互动,架设渠道,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概括每个亮点的精髓,受到移动互联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人大微博的开通,就是搭建一个更广泛的接触市民的渠道。
流媒体:
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发布、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
网络视频直播是流媒体技术的代表性应用,它吸取和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相关会议、背景介绍、网上调查、对话访谈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已开通了19个区县视频会场,增强了常委会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代表对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参与度。现场直播完成后,还可以随时为读者继续提供重播、点播,有效延长了直播的时间和空间,发挥直播内容的最大价值。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三次全体会议。会议期间,社会公众在网上直播室,可以收看会议的全过程和即时浏览会议有关文件资料。
网络热线:
能听到人大代表的声音,对于选民来说,更容易走进他们内心,代表们也能更确切的了解到选民的真实诉求。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前夕,人大秘书处设立了“大会网络热线”。上海人大公众网在人代会专页上开设“大会网络热线”栏目。“大会网络热线”成为一条集中民智、汇集民情的有效途径,为普通市民反映意见建议搭建了平台,舆论场也实现了新转移。通过这条热线,会外的舆论场和会内的讨论、决策实现了良性互动。
(三)努力做好网站建设,推动人大工作创新
1.拓宽宣传工作渠道,扩大人大工作影响
人大宣传不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而是需要有公众的互动和参与,要为公民提供多种方式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开辟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促使人大要积极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新媒体,综合运用网络访谈、视频直播、360度全景图片、意见征集、网络调查等全媒体手段办好网站,增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议事的公开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普遍、直接地了解人大行使职权的全过程,体会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增强公众与人大代表就修正案、法律法规、人事任免等议题的互动性;扩大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情况的宣传的影响力。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导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中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增强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运用新的监督模式,完善人大监督职能
张德江曾说:“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把监督抓起来,以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人大网站要加大对《监督法》和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好自身的网络平台,创造一个网络监督平台。
人大就网络参与的兴起在监督职能上充分实
现与网络的对接,借助网络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即时监督,快速处理。要充分重视并利用好网络舆情以拓展人大监督渠道,对网络舆情进行客观细致地分析,及时建立将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列入人大监督信息资源库,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人大监督的议题。各级人大行使监督时如监督项目、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等信息都应当通过网络予以公开,将监督工作置于网民监督之下,顺应网民监督要求。
3.利用人大网络平台,拓宽人大服务渠道
人大网站是人大传统工作方式的网络化表现。
利用人大网络平台,建立公众网络意见收集、评估、吸纳、反馈的渠道。一方面借助传统媒体的成熟度,再利用新媒体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了解社情民声、倾听群众心意,借助人大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将网络平台中的民意心声纳入征集意见范围,为人大确定年度立法计划和监督专题提供参考,使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更贴近民意。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天生的互动基因,对网络民意的采纳情况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向社会反馈,使公众真正感受到人大工作的力度和网络平台的智能。
4.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网络的兴起让全国人大的传播方式走向立体多元。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怎样更好地将人大的声音传递出去?这是人大需要常年思考的问题。
2010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了一场关于代表法修改的网络访谈。中国人大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参与现场直播,扩大了网络访谈的影响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网民的“零距离”交谈,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组织开展网络访谈,在强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相关法律修改的舆论引导。
网络拓展了全国人大把握民意的新渠道,丰富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新诉求。全国人大网站需要进一步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更便捷地通过网站了解民情、汇聚民意,使人大网站成为公众网络舆论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