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颠覆,对于法律行业而言,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目前仍鲜有公司愿意尝试将法律同互联网结合。但也正因此,率先破冰走上“互联网+法律”的企业反而赢得了先机,并获得认可。
2015年8月9日,“律陪伴、云服务--律云在线2.0上线新闻发布会”在上海盈科律师大厦隆重举行。“律云在线2.0在原有基础上,着力加强了用户的互动体验、社区版块和普法教育,带来更简单、更亲民的互联网法律服务体验,将创造出互联网和法律融合增长的新模式新业态,并成为激活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上海律云科技有限公司CEO刘巍表示。
(一)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现状
虽然法律服务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还存在着“需求信息不对称”、“评价体系不完善”、“服务过程不透明”三大痛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13.6亿人口,律师27.1万,平均每万人只拥有2名律师。相比美国3亿人口,律师100多万,平均每万人拥有30多名律师,市场规模20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法律服务资源的缺口巨大。在传统线下模式中,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现有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一方面是公众遇到法律问题不知道怎么找律师,另一方面是律师不知道谁需要法律服务。即使找到了律师,因为没有完善的律师评价体系,客户也很难判断律师水平的高低。此外,法律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客户对律师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对服务价值的认可都存在疑问。
(二)“互联网+法律”主要模式及创新
检索导流类:最传统的法律+互联网玩法。与其他信息平台一样,该类网站上罗列了律师的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和基本介绍,有法律需求的用户凭以上信息选择律师并进行线下沟通。
法律工具类:此类网站有两种模式为代表。一种以电子签名为服务切入点,采用实名认证技术、可靠的电子数字签名技术、时间戳技术及防篡改技术,确保电子合同签署的法律效力。另一种则是律师端较为热门的案例搜索工具。
交易平台类: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互联网+法律”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又衍生出专注知识产权领域的平台,提供标准化法律产品的平台,以及通过独创的律师竞标模式、第三方平台支付监督等实现法律服务保障的平台。
新模式律云2.0:靠云技术优势,律师通过线上平台响应来自各地的法律服务需求。用户可以通过律师库搜索引擎和智能化的律师分类筛选系统,使用电脑、平板、手机和电话快速找到合适律师解决问题。用户可在线随时与会员、律师沟通,收发具有公证效力的邮件、让云律师代为签发律师函、尝试具备法律效应的在线电子合同签署及存储服务。平台上专业律师队伍,每天给用户带来各类最专业、最及时、最权威的法律资讯、观点、知识、案例多维度细分,高效检索,实用文本、实事热点、律师观点。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法律服务市场生态四个维度的变化
其一,服务信息获取方式和用户前置行为的移动化。当事人在正式委托律师前,一定先进行两个动作,一是律师服务信息的获取,二是法律咨询。以前这两个动作是在PC上完成,今天八成的网民来到移动互联网上。
其二,法律口碑的可评价化、可度量化。移动互联网为律师的服务、服务口碑提供了可以被评价和量化的可能,当事人选择律师,无非围绕三个要素:服务、口碑、专业。这个在本质上解决的是服务信息的不对称,建立的是信用机制。
其三,专业垂直细分化和品牌定位精准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是响应式的,内核是基于服务与口碑的,这是与PC时代最大的不同。没有专业的垂直细分化,就没有品牌定位的精准化。
其四,客户关系的紧密化、作业方式的去中心化。因为大家都在移动互联网上,用户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基于智能设备和应用的交互方式的改变,服务需求可以即时响应,持有智能设备,作业方式也不局限于电话沟通和等候在办公室,在等红绿灯期间,在庭审休息期间,在咖啡厅品尝咖啡期间,来自于不同用户群、不同地理位置的需求已被响应,等等,这里面有无尽的可能。这是重构客户关系和作业方式的机会。
在充满创新思维的当前,互联网+将是激活巨大潜力的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串数字密码。当法律服务业遇上“互联网+”,或许并不像其他领域那样容易嫁接,但法律服务业的“互联网+”时代还仅仅是个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