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法律信息资源
法律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检索
数字技术发展
专业网站建设
澳门法律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信息研究 > 法律信息资源
法律信息资源
暂无下载资料

 外语就是力量,数据库就是腹笥
--徐国栋教授做客中南主题座谈会发言
            点击量:8298
    

    (编者注:2011年3月17日下午15:00,中国民法学界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先生应我校民商法学科的邀请在南湖校区文治楼六楼会议室为法学院师生作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外语就是力量,数据库就是腹笥 。本次演讲由民商法系彭俊良教授主持。)

  主持人:中国民法学界著名学人、也是我们的老校友--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跟我们座谈、交流,这个机会很难得,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好好向我们的徐教授请教。徐国栋教授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外语就是力量,数据库就是腹笥。下面就请徐教授为我们做讲座。

  徐国栋教授:首先我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感谢,说老实话,现在是个学术访问的季节,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到杭州、上海等地活动。今年感到吾道已孤,或者说吾道渐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搞罗马法,在我们中国的这样一种学术体制下,可以说路是越走越窄。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也包括我在选择罗马法研究的时候,谢帮与老师,也是我们的前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国栋,你能不能不搞罗马法?罗马法现在是世界范围内不景气。然后我说,我还是要搞。我到了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十大家之二吧,两位教授都劝我不要搞纯粹的罗马法。他们告诉我,你应该学盖尤斯,盖尤斯既写《十二表法评注》,这是好古的作品,同时也讲裁判官告示,这是讲现时代法的作品,他们是这么劝我的,但是我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当然,我们从发表论文、学术成果的影响这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最近在厦门大学开设罗马公法,这应该是一个创举,但是呢却有一些操作上的困难。因为我是民法教研室的老师,开罗马公法有点怪怪的。另外按照厦大的现有体制,它是仅针对09级的研究生,不是对全校开放。而在选课的时候,民法的学生将来要靠民法吃饭的,选罗马公法也是有点怪怪的。两个怪怪的,一加起来呢,结果选课人数不到五人,最后讲了两周之后,这课就取消了。所以我就感觉到吾道渐孤,也就是说没有市场了。但是正在我心忧戚的时候,我们的张红所长来了一封温暖的邀请信,让我来中南做第一讲,我就感觉吾道不甚孤,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厚爱,也是对我所从事的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意大利人也说,靠罗马法是不能赚钱的。但是我们这些书呆子啊,就好这一口,那也没办法。

  那么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外语就是力量,数据库就是腹笥。这是我多年积累的一些想法,做过准备,有过稿子的。首先我简单的讲一讲,后面大家如果有问题的话,我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我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概述,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在二战初期,有两个很重要的转折。第一个就是坦克的使用,其实在一战末期就已经有坦克了,但当时只是作为活动掩体使用的。当时在世界上有三个人看到了这个大趋势,一个是德国的古德里安元帅,他认为坦克要大规模使用,才能够产生突破力。希特勒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就是因为希特勒的坦克战领。第二个是戴高乐,他也看到了坦克战的前景,但是没有被法国当局接受,所以后来法国几乎亡国了。第三个是苏联的土哈奇夫斯基元帅,只是他的观点也没有被接受,最后还被枪毙了。这个例子说明,在一个变迁的时代,如何看到一个潜在的东西的极大的可能,极大的去把握这个机会。

  第二个例子,在一战的时候,战争是巡洋舰的时代,但是在世界上有少数人就看到了一种前景,就是说将来的战争是立体战争。将来的海战不是军舰的对攻,而是航空母舰。实际上在一战末期,英国人就把一艘渡轮改造成了航空母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当时日本看到了,山本五十六是一个航空迷,他不是飞行员出身,但是他所在海军学校也是航空学校,日本的海空军不分家。应该说美国人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但是真正看到这一趋势的战略家只有日本的山本五十六。最后,他以新的战法取得了战争的优势。坦克集中使用的是欧洲。但在太平洋战争中,西方国家的军力远远不及日本。在这里我讲一句闲话,我们很多中国人看不起日本,其实我觉得这是不了解日本。我们现在刚刚有一艘航空母舰的影子,大概明年能够使用。但是在六十年以前,日本大概有十几艘航空母舰哦,这就说明了我们两个民族的极大差别。

  通过前面两个例子,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时代,就像当前坦克战的前景一样,我们面临一个网络的时代,一个数据库的时代,我们怎么能把握这个机遇呢?

  我还有第三个例子。在厦门大学,有一些领导有个想法就是,建立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我并不赞成,我说你建了我也不会去的。我在办公室里面,就可以取得图书馆的一切资源。现在你建图书馆也可以,但不要建大楼,要建大库。我认为数据库的价值就相当于西方盟国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胜负的战役。所以我讲的就是如何把握数据库时代,不要被时代淘汰,而是要抢占先机。

  外语和数据库这两个问题貌似不相干,但实际上是相通的。因为数据库有中文也有外文,能够利用中文的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能是利用外文的。这是我的开场白,我觉得这是自学的战略问题。如果我们还是在那些大楼式的图书馆里使劲下功夫,那我估计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第一部分:外语就是力量

  下面进入正题:

  第一个问题,我讲外语就是力量这个命题的来历。这个命题套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但是不能僵硬的理解。应该设定一个前提,即是同等条件下,外语就是力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外语就是力量,那么什么是同等条件,第一是志向。我愿意把我的一生献给学问,如果你看不起学问或者仅仅把学问看成是谋生的手段,那我就不跟你说了,那是另一个圈子的问题。第二个是头脑,我个人认为在自学的初级阶段,是勤奋第一,天分第二;但是到了自学的高级阶段,可能是天分第一,勤奋第二。能不能有悟性,触类旁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命题的设定是说,在志向与头脑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外语就是力量。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对外语就是力量这个命题的限制,这个命题不见得是一个普适的命题。我认为它的效力只限于西学性的学科,即一些西方移植过来的学科。我们那些国学,中医、中法史就不包括。所以不能无条件的谈论这个命题。但是我是学民商法的,我就说民商法这个专业,在这个命题的效力范围之内。

  第三个问题,是为何该命题在西学的领域有效?我认为有四个原因,一是它们都是来自西方。人家从吃奶开始就搞这个,我们不可能赶上甚至超越他们,因为他们也没闲着,比我们更忙。还因为我们的学者很多都是业余的,我在这里用政法大学的一句名言:你要让这个学者过的比当官的过的还要好,就没有哪个学者去当官了。你让学者能够吃三口,当官的只能吃两口,你看还有哪个去当官。那时候你就专心搞学术了。在欧洲就是这样的,所以,你怎么能够赶上人家呢,这是非常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具有国际性。我们可以说我们民商法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的问题,只要有日常生活的人民,法治都要研究这些问题。所以你如果关起门来搞,你觉得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这个突破可能在一百年以前的某个地方已经完成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是这方面研究的相对后进的国家。我们自己比自己,可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横向比较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人家玩罗马法、玩民法玩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啊,我们甚至都想象不到。第四个原因,就是网络社会的建立,使得西方的文献容易得到。容易到什么程度呢,很多文献都是免费的。我的一个命题就是,知识通过网线源源不断的来,免费而来,就看你认不认识它。遗憾的是,讲英语的民族特别抠,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很缺德的。我们举个例子,英语的数据库,将哈佛大学图书馆法文、意大利文一百年以上的书全都扫描收录,因此,我们不必去哈佛大学图书馆,就可以免费看到一百年以前的所有的法文、意大利文图书。但是你要看一百年以前的英语的经典,则比较困难。英语国家的人民,在某种方面,是慷意大利人法国人之慨啊。一百年以后,这些图书的著作权已经失效了,你不扫描我帮你扫,当然对我们而言是乐享其成,但是对于法国人、意大利人等就不大舒服。因为大家看到你这个资料,不会念你意大利人的好,而是念美国人的好。但是虽然英语国家的人替人慷慨,但是对自己民族祖先的著作权却极其尊重。即使是过了著作权保护期限,还念念不忘他的著作权,而对于其他外族的文献,则是采取“非我族类,我可催之”的态度,全都扫描上去了。所以我们看法文、意大利文的文献往往并不是通过其本国得到,而是通过美国。因此我产生了知识通过网线源源不断的而来这样的命题。网络资源非常容易得到,我们举个例子,智利有一个大学,它有一个数据库,那里有拉丁美洲的经典杂志,全都是免费的。在这里,我要提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两个趋势:一是日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是日益强调知识产权的公益目的。所以,有一个关于免费从互联网获得知识的,《柏林宣言》,很多大学很多国家签署了这个宣言,其目的是让这些愿意参与知识传播的人,放弃知识产权,让大家能够免费获得。所以,以前我听美国之音,它说,有一些贫困国家的人民,上网以后变得富有了,我听了很茫然,我就想上网也能致富吗。后来我接触了这些数据库以后,我觉得真的是致富了。为什么?很多经典文献,它的书价很贵的。所以我每下载一本书,我就在算,我又赚了多少钱。

  在我这里顺便讲一下,我们盗窃意大利文化的产业方式的变迁。我们那个时代是复印,复印是一个体力劳动,况且在那些国家都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是随便一个店就给你复印的。除非是找到一些黑店,人家不给你复印。根据法律规定,超过百分之十五就是犯法。除非你自己动手。那里的黑店,不管你复印多少,我们都是自己去复印。但是复印有辐射的,很多女性由于长期操作复印机导致不孕不育症。而且,大量复印资料,携带也很不便,然后是托运、超重、罚款。现在的人盗窃意大利的文化,手段日益提高啊。我记得薛军说,复印的手酸。所以说,你到他的办公室去看,很多都是复印的。但是现在的人,拍照、扫描,尤其是一些没有参与盗窃活动人可以分享这一成果。我在意大利的一个学生,有一次他把在墨西哥所有的扫描的成果都给我用了,我说,这是最好的礼物。去年我到西安旅游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刚才意大利回来,他们发动了一个扫描的计划,大概在三十分钟之内,我就把他们扫描的成果全部拷过来了,大概有三百本书。你算一下,这些书用钱来买,要多少钱,至少要两千欧元吧。而且德语世界的圈子里面,都有共享。所以在罗马,扫描一百本意大利的经典,他们就集资买一个扫描仪分工操作。所以我们感觉盗窃意大利文化财富的手段是以几何基数进步。当然这只是一个手段,盗窃之后你能不能用,这也是一个问题。

  然后第四个问题,就是对外语就是力量这一命题的精炼。我可以说非英语外语就是力量。何解呢?第一,英语不是大陆法系的语言,他的材料只能做肉不能做谱。因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系统,它首先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反应,一种价值观念的反应。所以你一说搞民法典,英语世界的人觉得,这是愚蠢至极啦。英语世界的人,不搞这些东西,排斥这些东西。但是它对微观问题的研究非常好,而宏观的问题它不研究的。这时候你到英语世界国家去找灵感的话,无异于缘木求鱼。你注意到没有,留英美以后,能利用这种留英美经历的很少,当然吴汉东校长算一个哦。很多人去了也就是去一趟,不能够用。这个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比如说很多人没下功夫啊。客观原因是什么呢,它整个的口径不大对。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去大陆法系留学的人短期之内就取得很好的效应。第一个是张明楷,到日本去一年,以后就吃日本饭了。第二个是尹田,到法国去不到一年,才十个月,再也没有去过,就吃法国饭啦。为什么呢,你短期去大陆法系国家,一拍即合,用尹田的话来讲,我们有时课堂上举得例子都是一样的。你到英语国家以后啊,它的那个体系跟你不一样,你要融入那个环境,转化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到大陆法系国家去,是时间短效应好。我们总结留学史啊,应该说,我们到英美国家出去的人很多,但是效应并不是很好。语言的原因算一个。语言本身即代表了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认为带来力量的外语是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日语等。俄语是不怎么有用的。

  我为什么把西班牙语排在第一呢,就是因为西班牙语是世界的第二大语言,但是我们中国人错误的把他界定为小语种,根本不了解。西班牙语在整个拉丁美洲出了个别的国家如海地、巴西等,都是西班牙语。而且我去过其中的墨西哥、秘鲁、阿根廷,都是西班牙语。而且西班牙语的文献是非常多的,它的论述方式非常地好接近。我认为意大利的书是很难读懂的,为什么呢,我们最近又接到一个意大利的很会讲中文的朋友,他现在海德堡读大学。他在海德堡大学读书啊,实际上用的还是英语。英语讲究什么呢,就是:能够用一分钱的词汇表达的绝不用五分钱,这是我一个美国朋友的原话。即它的文章好懂。这也是英语数据库为什么流行这么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看美国英语很轻松的,但是看英国英语就复杂些。而意大利文写作的价值观念是越复杂越好。所以,我那个在海德堡大学的朋友就说,我现在已经美国化了。因为意大利文总是讲的怪怪的,但是我跟你讲,西班牙人比较接近美国人,一个再简单的问题,西班牙人都要写成教科书,概念、定义与其他现象的区别等等,特别好懂。我学那个西班牙语是学意大利语的副产品。但是我感觉用西班牙语的频率远远超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擅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清楚。这个人翻译过我的一篇文章,我在在莫斯科开会的时候,这个人把我写的论文翻译成意大利文,我跟他说,你真牛,我自己写的论文,你翻译成意大利文,我看不懂啦。之所以美国人能够在思想上征服世界,它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大家时间都很紧张,没有时间跟你咬文嚼字。写作上力求简单,这是它的一种非常好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习,不要把文章写得太繁杂。能够说的复杂不算本事,能够把一个深奥的道理说的简单,那才叫大才。之所以把西班牙语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材料多,好读,而且是世界的第二大语言。

  第二个排了意大利语,为什么呢,因为意大利语是大陆法系的故乡,意大利的法学是美轮美奂的,但是稍微难懂一点。 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图书馆可以看的出来,就是说看一个国家的书占多少书架,可以看得出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法学实力。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图书馆是力求齐全的,以比较法见长。你看看意大利的那几架,法国等那些国家都是好几架的,如果是只有一架或只有一格,那就完啦。而且意大利语是中介性的语言,通过意大利语可以学会西班牙语。我个人就没有专门学过西班牙语,我到了秘鲁一次,西班牙语就提高很多。在那里呆十几天比埋头学一个月效果好得多。然后学习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等,意大利语都是中介性语言。法语也是一个学问很深厚的国家的语言,还有德语、日语等等。我最近研究罗马的税法,发现一百多年前的经典性著作都是法国的,被美国扫描到网上可以免费获得。然后就是德语、日语等等,俄语的用处不大。

  第五个问题是外语分为死的和活的,我认为死的有拉丁文,希腊文。活的语言我就不讲了。那么学死的语言有什么用呢?我个人认为研究中世纪这一时期的拉丁文时有用的,而研究远古时代的拉丁文作用应该就不大了,原因在于各民族语言的译本都存在。研究尤士丁尼之前的罗马法,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有现代语言的译本,不懂拉丁文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中世纪的那些文献只有拉丁文版本的,是没有翻译的,当然其读者也相对少一点。中世纪最重要的作家雨果·多诺的《市民法评注》24卷全部是拉丁文,你遇到关键的一段没有人给你帮忙必须自己译出来。最近我遇到一位四世纪的拉丁文作家,他研究罗马宪法的一句话,我自己把它译出来了,没有现代民族语言的译本可以做参考。为了中世纪研究的需要我们要学习拉丁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博士论文的“八股”。博士论文有格式要求,我认为“八股”是有其好处的。我们说第一部分是综述,可以消除很多潜在的错误。综述分两种:国际综述和国内综述。综述可以限定论题为特定时空的论题,不重复别人讲过的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工作。如果没有综述的话,你可以从任意地方开始讲。还有就是可以只讲前人讲错的地方,讲对的地方就不讲了,这样可以划定论题。相同的论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者进行论述,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如此刻在这里研究这个问题,就有了时间和地点上的定位。博士论文的“八股”结构一般是第一部分为罗马法,第二部分为中世纪法,第三部分是拉丁美洲法,第四部分为意大利法,第五部分是中国法。这种结构这种“八股”本来就是对语言能力的考验。如果不懂西班牙语是不能研究拉丁美洲那一部分的内容的。所以我上次到意大利去就痛感现在的留意者和我们当年的留意者很不同,我们当年在意大利除了学习意大利语、拉丁语外,还学习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现在留学意大利的同学没有这样。但是厦门大学的同学不一样,我们送到意大利去的学生,带去的语言教材是德语和西班牙语。其他一些学校的学生没有,因此他们对我们很敬佩。去年夏天,我在圣彼得堡大学开会,参观他们的图书馆。圣彼得堡大学的老师告诉我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学校的名称原本是德语名称,后来改成彼得格勒。以前的法律系老师全部是德国的,所以德国人真的很厉害。当时在场的罗马大学的教授说他们学校也是这样。不仅是法学,在医学等方面也是,德国向全世界输出老师。意大利民法典是德国模式和法国模式的杂糅,这是有教学基础的。还有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你在意大利的博士论文,不管是民法还是罗马法的都必须要引用德语资料。不懂德语简直是没有文化,所以既然在意大利拿学位,必须要考虑其习惯,引用德语文献,德语文献在意大利是很好找的。第二个是西班牙语,厦大的学生去意大利留学都带了西班牙语的教材。其实,论文的中世纪这一段不学习西班牙语是无法完成的。以前我在意大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附件,拉丁美洲人是主流,现在反过来了,所以大家也不再重视学习西班牙语。但是交流是很重要的。我在这里强调拉丁文,是因为这是论文要求的。

  然后是希腊文,古希腊文和现代希腊文差别很大。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说宪法一词的西方起源考,副标题是以希腊罗马法为中心。幸好我学习过一点希腊文,希腊文的拼写和查词典及与拉丁文的转写等都会,对我的写作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认为外语中死语言还是要学一点。如果有兴趣,工作与此相关,学点拉丁文比不学好。我经常跟学生说,大家条件都差不多,你学了拉丁语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研究古典罗马法不一定有必要,但是到了一些品词的环节还是靠语言取胜。而且中世纪是最重要的一段,我在这里推崇中世纪是对传统谬论的一种反思。很多人都跳过这一段,说是黑色的中世纪,其实这个说法已经过时了。有很多基本的理念都是在中世纪形成的。举例来说,雨果·多诺是中世纪十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很多民法观念民法制度跟现世的很多思想观点的关系很密切。所以不对这些进行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不完整的。

  第二部分:数据库是腹笥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大问题:数据库是腹笥。

  首先讲腹笥是什么,我认为腹笥是指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内存。我们说一个人写文章大气磅礴,按照中国的文论也就是他腹笥很宽。没有腹笥写的文章气宇狭小。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这有一个中介也就是腹笥。我认为行为包括写作和气质。腹笥大的人这两方面都很好:写作大气磅礴,为人很大气。我觉得古人讲的养浩然之气,就是指养腹笥。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数据库与腹笥的关系,在网络时代,我个人认为数据库就是腹笥。一个人内化于己的腹笥是有限的,比如我们读了某本书把其变成自己的内在修养是有限的,因为我们读书的能力有限。按照一个统计来看我们一生只能读533本书。我在中南读书是很勤奋的,读的书都记了数目,一天最大的阅读量是22本,其中还包括《国际歌》那样的小册子。我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爱惜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能滥用。人的器官会随着每次阅读而磨损,眼睛会看不见的。如果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会浪费自己的精力。那么我认为以数据库为腹笥就相当于飞机挂副油箱。尽管我们不能把它内化,但是能随时跟其接触。挂一个外接硬盘可以极大地扩大一个人人的内存。数据库的时代如果不能利用它,迟早会被淘汰。整个写作的视野都不够,不能体现你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人。

  第三个问题是数据库出现的意义,我认为其改变了我们读书藏书的方式。不是说不读书或少读书了,在青年时代有一个阅读时期,要多读一些经典的开拓者的作品不断进行演绎。然后就不读书了读文章。文章就是自己曾经错过的,不知的内容。另外就是数据库对藏书有影响,我曾经藏书很多,现在有很多书都没地方放。这些数据库能够为我应用,所以藏书也就没那么有必要了。

  第四个问题,我认为数据库使不同学校的人有不同气质,腹笥的大小不同而已。举例来说,去年有一个厦大毕业的学生在上海交大做老师。他讲了其参与编写书的经历,那些一般高校的老师跟他的写作很不一样,参考的资料都远远不一样。其实就是数据库利用得不一样。像211、985的学校买来的数据库多,参考的资料范围广得多。厦大的那个学生以前是用惯了数据库,所以用不了的时候非常痛苦,以致考虑要不要继续在那里工作下去。所以维持数据库是很重要的,我们验证某个结论要找某句话,随时都要利用到数据库。

  第五个问题是数据库与平等。数据库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是数据库让中国和美国学生读的刊物是一样的。美国的法律图书馆有专门的一层是law  review,因空间有限,所以加入了最有名最好的lawreview收集进去。而数据库像westlaw是什么内容都放进去,所以美国学生跟我们看的杂志是一样的,但是读的书还是有点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现在如果有钱的话还是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书的,所以数据库造成了极大的学术平等。一个是中国与外国的平等,一个就是北京与外地的平等。现在查资料根本不需要去北京。这种观念何以产生呢?我是看一个智利人的文章,他被称为拉丁美洲罗马法第一人,在欧洲影响也很大。我发现这篇西班牙语的文章,惊讶于其引用的德语资料量的多,后来知道他的很多资料是通过数据库得到的。这样就超越了国界州界,使我们可以很方便很自由免费的利用人类文化遗产。我们刚刚讲到《柏林宣言》,其基本理念就是支持共有。拥护柏林宣言很容易但是采取行动很难。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援引了一本书,我们过去习惯地认为罗马的夫妻财产制是分别财产制,但是文章引用了保罗的分析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妻子能不能盗窃丈夫的财产?罗马法上有争论,一个学派认为妻子也是财产的合伙人因此不能盗窃,这里就暗示着罗马法上也采用了夫妻财产共有制。这些知识都是免费的,需要我们花时间花费精力去理解。以上也就是说我认为数据库使得学术研究更加平等,包括我们研究欧洲的一些问题,资料基础的差距越来越小。当然也有一个负面的体现,我十二月去罗马做罗马土地制度的研究,涉及到参考文献中一个很重要的拉丁语文本,因为其经过删节很深奥非常难找,我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找不到。后来一位也是研究这一块的专家告诉我原来已经有法语和英语的文本,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从网上找到。所以对那些不能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而言,欧洲学者还是有优势的。

  第六个问题,为何说欧洲和中国的学生读的刊物不一样,也就是说欧洲的数据库和美国的数据库有区别。我个人认为欧洲人不具有美国人的工作精神或者说图书馆精神。请大家注意我们的图书馆的编目方法都来自美国。建造一个好的图书馆要非常有公益精神,是为人作嫁。首先需要很多经费,去世界各地买书回来;其次需要很多人付出很大的辛劳对书进行编目,使人能够很好的利用。如果书编目得不好,让人找不到那就不能被利用,而书的价值正是在于被人利用。在这里顺便讲一下扫描键,我们在封面上都看到带着指套的手指,有时候手指也被扫描上去了,扫描工作总是需要有人操作。有一个数据库books。google <http://www。arkal。article比books。google/>。com资源很多,不知道大家用过没有。google早前基于柏林宣言将很多国内的书未经作者同意扫描上去,后来中国作家协会跟其打官司,这个数据库就被关了。我在此前趁机下载了很多资料,这些都很宝贵。我个人认为美国人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服务性的事情。那些扫描上去的手印,我看了之后浮想联翩,那都是牺牲者的手、普罗米修斯之手,其实这也是盗窃之手,但是目的是好的,他们为扫描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辛劳。而欧洲人多半想做英雄、贵族,不愿做中事小事,这样其文化影响就衰落了。我们刚才讲到英语不是大陆法系的最好语言,但是我们确实运用英语获取了很多。它有两个要素,一是英语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写的,二则其方式是让人最好利用。我刚刚给中国私法网提了意见即一定要保护知识产权不然难以持久不能进入体面的阶段。所以数据库是要收费的,但是比较合理。一个单位购买的数据库达到一定规模使用的程度,那么花费其实是象征性的。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即其软实力是很大的,表面上看他吃点小亏,但是占了大便宜:我们的思想、文风、使用的资料都是来自美国。欧洲奉行贵族主义没有注意这些,致使其边缘化。

  下面讲述中国的数据库问题,我觉得中国处在美国和欧洲之间,还不错。我们创办了知网。包括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网,优秀硕士论文网等几个部分。我觉得这些非常重要,有的人不愿意沿用,看不起它。但我觉得每个人的研究都应该有一个基点,比如中国的民法学界,这个概念很抽象,但其就体现在期刊网上,期刊网上的民法论文没有谈到的问题就是新问题。现在我们写论文第一个要素就是做综述,参考的就是中国期刊网,里面没有谈到的问题即新问题。比如某句话是谁最先说的,可以通过全文检索找出来。所以我个人认为其是某一个研究是否导致知识增量研的参照系。也是判断某一个研究者自己成果的展览馆。比如大家上期刊网上搜索文章,看到标题是上有“优士丁尼”四个字的多半是我写的,那么应该说,我在中国为推广优士丁尼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至少让这个名字广为人知。

  最后一个问题是写作必须有潜在的读者考虑。我的个人定位是为中国读者写作,所以我不去追赶欧洲标准,不需要按照欧洲标准用几十个注释来说明同一个问题。知识具有地方性,某种知识在某一地方可能过时或者滞销了,但是到另一个地方说不定会很受追捧。我看到波兰人的文章在意大利的刊物上发表,我就觉得差别在于他还是一个欧洲人,在追赶欧洲标准。我也可以用这种标准,但是我以中国读者为参照系来写作。通过吸收罗马法的知识能够让大家对民法有一些新的看法,纠正过去认识上一些错误,我愿足矣。

  好,我讲完了。

  第三部分:提问环节

  主持人:徐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诙谐的语言,丰富的阅历,讲述了外语和数据库对我们学习研究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两个很重要的武器、工具,我们要达到徐老师那样的境界,一定要掌握好佩戴好这两样武器。下面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有什么问题。

  问:您觉得我校与厦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什么差异,或者说您对我们这个研究生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有什么建议?

  徐国栋教授(以下简称徐):首先我要说,厦大的研究生培养非常规范,比如说好多的学校没有开题的环节,包括那个一稿二稿三稿的环节,厦大真的是非常的完备的。说老实话,就包括我到华政去访问的时候,他们开题报告的表格都是在我那里索取的,他说他们要向我们学习,我们又到了一些学校之后才发现我们指导研究生真的非常尽责。有的学校是什么都不管,我们通过走访了很多学校才感觉不管成果如何,我们都像六必居一样,六个步骤全部都有,就是说没有哪一个环节省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说中国的地域文化大体分为沿海与内地,内地的人好理论,沿海的人好实务。所以厦大,一校之特色也,包括广州之类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情况。说老实话,他们更多的就是在法学教育方面有一点点不同的认为,法学教育在沿海地区时刻性更强,学生考虑的是将来怎么就业。作理论研究的,理论研究有大有小,有的是以天下为考虑对象,有的是以学科为考虑对象,有的是以某个问题为考虑对象,但是我觉得在内地(理论研究)考虑的对象比较大,学术性比较强,所以我对于中南的这一套研究生培养的环节还有点陌生。但是我个人觉得就博士论文的质量,博士论文的抱负来看(因为我经常审阅各个学校的博士论文),我个人认为西南的追求最大。首先从篇幅上来看,厦大的很多学生是10万字多一个字都不写,但是西南的博士论文经常有三四十万字的,写三四十万字和写十万字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西南)他的选题追求高,写一些宏观的,能够传世的问题,但是厦大的学生选题比较务实。我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答辩的时候硕士论文差不多全部是公式法,因为公式法好求值,但是又没有真正的民法问题。你比如说我带在包里的论文《身份占有取得实效》,《亲子关系时效取得》,这种论文以前很少的。但是后来经过我多年的鼓吹,(这种论文)在我指导的学生范围内逐步增长,但还是比较少。一般来讲一场学年论文答辩,全部是公式,非常的悲哀。所以我认为各有千秋,内地的这种地域文化优势,我个人认为是志在高远,应该大力地鼓吹,大力地保持。这个世界有上两种人,一种是过日子的人,第二种是做事情的人,过日子是为了做事情,做大事。有一些学校过日子的色彩比较浓。有一种学校做事情的色彩比较浓。我个人比较偏好做事情的。因为过日子的要求太低了。

  问:好久没有看到您了,还是在南京开会的时候见过您。您是我在读硕士时候的老师,一直非常感谢您。在这里我想冒昧的提个问题,刚才您讲到您开罗马公法的课,我非常的感兴趣,不知道您能不能简单地说说您的思路。

  徐:罗马公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罗马公法。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而且是一个要靠悟性的问题,因为这些西方的作者写罗马公法,他是不下定义的,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你应该知道的。但是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讲未必就很清楚。我个人认为你要想做罗马公法研究第一个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罗马人的公法概念与现代人是很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一些领域我们现在人认为是私法的,罗马人认为是公法;一些我们认为是公法的,他认为是私法。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罗马人的公法观念高度宪法化。他不像我们的公法还包括刑法,刑诉,民诉,宪法等等,(罗马人)没有这个观念,他的宪法与公法基本上划等号。我在这里援引一个非常著名,大家也很熟悉的乌尔比安的话来说明问题。乌尔比安的这句话非常有名,因为大家都认为这句话第一次提出了公私法划分的理论,这是他的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公私法划分的利益说。但是我个人认为,大家对这段话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也是我最近研究的问题。这个研究大概于4月9号将发表一个会议上。乌尔比安是这样说的:公法是关系到status(身份),rei publica(共和国)的法律;私法是关系到私人利益的法律,那么过去我们之所以误读这个话,就是不知道status,res publicae的意思,它是罗马法上的一个术语。罗马法里实际上就是宪法的意思。就是status,res publicae。乌尔比安的这句话并没有说公私法的划分,它说的是宪法与私法的划分,它也没有完全说利益说,因为公法没有讲利益,私法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我最近才正确地翻译了这句话,之前我也不知道翻译过多少次了。公法是关系到罗马人的宪法的法律。私法是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法律,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你看罗马人在这里就把公法和宪法划了等号,为什么?因为希腊罗马人的宪法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宪法是国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法律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理解的宪法就是全部的国民生活,比如说斯巴达的宪法是莱库古制定的;雅典的宪法,梭伦曾经参与它的制定,还有克利斯提尼。它规范的很细,比如说结婚制度,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制度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私法的内容,但它是作为宪法来规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要研究罗马公法,第一点就是搞清楚什么是罗马公法,它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今人的公法跟古人的公法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要厘清很费劲。第二个要点古人没有我们现代的部门法观念,他们也有部门法,但他的部门法跟我们分类不一样,分为人法和神法,人法的里面再去细分,所以它的公法就是宪法。我考虑有可能4月9号在北大做一个讲座,并且做我的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首发式。讲座的题目就是“寻找丢失的罗马宪法”,因为这些宪法早就存在于我们熟悉的文本之中,但是由于误译误解我们没有发现它,这是我们讲到的乌尔比安的文本,还有一个文本也是被误译的,这是关于公私法的定义。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你真正读懂了西塞罗的《论共和国》。西塞罗的《论共和国》就是在宪法的含义上使用status,res publicae这个词。你把乌尔比安和西塞罗的文本联系起来看就知道它讲的是宪法。所以我写下这本书的文字时还不太自信,后来我买了意大利的法律百科全书,它讲到乌尔比安的那句话实际上是罗马人失误的法律,词条里面也说这就是宪法,就是罗马人的宪法,所以做罗马公法的研究,绝对不能按照现代人的框架做,必须按照罗马人的框架做。在西方国家的的罗马法公法研究中间,他基本上都是罗马宪法研究,很少人做罗马公法的研究。第二位的是罗马刑法研究,它不会像我们这样做罗马行政法的研究,罗马的国际法研究。它的公法的概念和我们现在人理解的概念有何不同呢?第一个是(罗马人的公法概念)包括国际法,所以研究罗马宪法的作者不研究罗马国际法。意大利就没有研究罗马国际法;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公法应该还包括其他一些,我有一篇文章,以后有机会发表就给大家看一看。所以我个人认为(研究罗马公法)很有挑战性。现在厦大四个人选还差一个,当然我可以努力一下,说某某学生你要去选,不然的话我选你,但是我觉的这应该完全是自发的,所以我绝对不干这种事情。我也乐得休息一下,因为上一门新课我非常辛苦,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如果不上这门课,我失去了写一本书的机会,我可能下一个明年再才写这本书。但是我也休息了一下,不然今天到你们这里来我得认真地考虑。要备这个课,虽然一个星期就两节,但提前15天就要开始看文献,因为每一讲每一个问题都是新的,没有现成的问题,都要自己写。

  麻昌华教授:徐先生,我想提一个问题,我们在座的有很多硕士博士生,这个问题可能对他们有一点启发作用。据我所知,您比较懂外语,英语是精通的,还有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徐回应说德语基本上是废了)。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初除了英语之外,你是怎么学其他第二外语的?第二个问题,可能是一个比较隐私的问题,我曾经也去了意大利,拜见了你的很多好友和同事,他们总在说我们中南是两个半西班牙语,一个是徐涤宇,一个是肖崇明,你只能算半个。现在你的西班牙语肯定应该算一个了,(徐回应:应该这么说,我去阿根廷还想用西班牙语问路,人家听不懂,我已经绝望了)今天的主题也是跟外语与法学研究有关,想让你给我们大家传授一下经验。

  徐:你的问题第一个是怎样学习二外?第二个问题是我的西班牙语是算一个还是算半个?

  麻:实际上就是怎么学习二外,二外怎么把它带到三外四外(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

  徐:其实这个挺简单的,语言有个加速度效应,学了第一种语言的那些知识都可以有相当的比例运用到学第二种语言,因为西方的语言有个共同的传统。我们说印欧语系,它发源于波罗的海领域,分为几个语族并且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成分,至少在几个系统方面它的构造是一样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然后是词汇系统。几个系统一样的构造就给你省了很多力。学了第一种语言的,再学第二种语言它的资源可以共用。我们举个例子来讲,你学了英语之后学拉丁语,比意大利人学拉丁语更有用一些,因为意大利人喜欢篡改,比如说拉丁文里面的X,意大利文没有X这个字母,它就变成两个S,但是英语不做这种篡改,所以英语文中保留的拉丁词汇比意大利文中的词汇更加接近拉丁文,这是一个简单的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学习二外,因为当时斯奇巴尼来中南座谈,他说要请我去意大利,这个诺言不知道能不能信赖,我就找了一些意大利语的杂志,在教授楼院子里念,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以念得哗哗响。意大利语和汉语拼音差不多,除了弹舌有点困难外。你可以不知道那些意大利文是什么意思,但首先要把舌头练活。后来应该感恩中南,中南出钱让我在经贸大学学了意大利语半年,按计划应该是学一年。后来是因为那个(学校)生活条件太艰苦,七个人一间,洗澡用冷水,在北京大喊一声一瓢冷水泼下去,洗完之后热气腾腾,当时外面还下着雪。真的是这样的,我年纪不小了,觉得受不了这种折磨。另外一个斯奇巴尼的邀请信老是不来,也不知道这个可行性有多大,就放弃了。等信来的时候我意大利语是一塌糊涂。后来我到了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有很多的外国移民,在警察局里面可以找到某某地方提供免费的意大利教学。但是现在就没有这种福利了。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人民的女婿,那个季为民同志经常在意大利的一所小学里教中文。那个小学接近意大利一个著名的景点--万神殿,罗马建筑史上最有创意的一个建筑,旁边有一个意大利人的学校。他告诉我那里可以免费学习意大利文,我就又去了。去了之后发现跟我在一起学习的有很多是家庭工,有一个泰国的拳击冠军,他有一个意大利的粉丝,请他学意大利语以便于和她交流;有一个英国来的保姆,教意大利人地道的英语;有一个中国的体育老师当花样游泳的裁判,还有泰国的国际部队等等。学校的老师很快就喜欢上了我,因为我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学起来比其他人快的多,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受过大学的考验。而我硕士的考验、博士的考验也过了、正教授都过了。我的文化水平比他们高的多,这个是厚积薄发,泰山喷发一样当然比他们快多了。另外一个老师看到有这样一个杰出的学生,彼此争夺起来。我很快就能用意大利语写论文写文章了,”我在意大利的这段时间是怎么过的,我的家庭“我都发表在《西口闲笔》上。当时我都是用意大利语写的,然后翻译成中文。我们隔壁班有一个五大三粗的意大利语老师,他说(我)这个人必须在他的班上,所以两个老师争斗起来。我离开了那所学校之后,自己的意大利语也不怎么样,表现为偏听,偏解。跟我经常在一起的人,他讲意大利语我百分之一百能听懂,换一个人就不行了,不能挪窝。后来我在意大利作为天主教徒受洗。在这之前我认识一个意大利的教徒,他跟我讲圣经,用意大利语讲了一年,大概一个星期一两次。他讲的意大利语我每句都懂,但换个人就不行,这个真有意思。其实对语言的理解不仅是语言本身,他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起很大的帮助,所以他的表情、眼神都能解释他说的语言。之后我在意大利呆了两年,觉得自己的意大利语还是不好。但这是相对而言,因为有一次我的老婆孩子到意大利去,那时我在罗马一大,正好是一个留学生做讲座。我在他的办公室里面确认机票,因为要用意大利语,不能用中文确认机票。虽然我觉得自己的意大利语不好,但是旁边的意大利人大加赞赏,他们都说我的意大利语讲的真好。当然这是别人的一种评价。相对而言,我认为还是很糟糕的。我的意大利水平提高是在离开了意大利之后,第二次到意大利去访学的时候。因为时差,在我们中国已经深更半夜了,但在意大利还是晚饭时间。我到披萨馆里去吃披萨,被听到一个路人说马拉多纳,当时马拉多纳在意大利踢球,他说:“为什么马拉多纳不要那个孩子?”因为当时一个意大利的姑娘怀了马拉多纳的孩子,但他不要。当时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能听懂市井闲谈了。以后每隔两年我都会被邀请参加中东欧与亚洲国家罗马法学者学术研讨会。每次都会听同声翻译,我的意大利语水平就是在听同声翻译时提高的。我听同声翻译特别顺,慢慢地即使换了不同的人翻译我也能听得懂。其实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种游历对学习语言非常重要。我第二次去意大利的时候到法国去旅行,在火车上拿了一本关于一个国际机构多国语言介绍的小册子,有法语、意大利语、英语等不同种语言来介绍它。法语的介绍我看不懂,但当我在法国呆了一个星期后我就看懂了。他的那个走一趟,吃他的面包喝他的水,最好是把当地人的舌血搞一点在自己的舌头上,这个非常的重要。我学西班牙语时也很费劲,当时巴黎邀请我们参加它承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会议都是四种语言,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1997年到秘鲁去了之后,回来西班牙语就突飞猛进。第一次参加关于外债的国际会议,它也是用的四种语言,斯奇巴尼希望我写一个关于会议的报道,但我个人觉得这样要求太低了,我想全面的介绍这个会议。当我写关于外债的问题时要看四种语言,当时我看不懂。我的教父教母带我去参观了一个基督教烈士的坟墓,回来以后用法语就可以看懂了。基督教讲究圣灵,这我是相信的,它有的时候可以帮助你。就像当时我还正在苦恼,回来之后就可以看懂法语一样。后来在日常的使用中我法语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毕竟会议上我们中国人不多,旁边的人都是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我跟他们也都有交往。在罗马留学的那些学者,在学习方法上我跟他们提出过忠告。我说他们有很严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视读书不重视面对面的交流。我个人认为面对面的交谈是比读书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因为有时候一句话你就能醍醐灌顶,而且这个东西舍此地无他。这种交流你离开了意大利就不可能得到了,但是书可以带回国内再读;第二个就是把开会当成负担。开会,听比看更有效率,包括听课,个人交谈。开会比听课更有效率是因为它有很多人,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菜,打平伙。但是很多人把开会当成负担,而我是津津乐道的。去年12月份在罗马市政府的会议,我完整地参加了两天,收获非常的大。“保民官制度,波利维亚宪法跟罗马宪法的关系”过去我只是听人说过多次但是一直都不了解,但这次我搞清楚弄明白了。很多人以不懂西班牙语为借口,我说:“谁天生就懂呢,你去一次就懂几个词汇,听不懂就查字典,下一次又比第一次强,时间久了不就提高了吗?”。我个人觉得,他们的方法有比较多的问题。另外一个是他们不注重人际交往。人际交往非常的重要。人家说学习意大利语最有效的方式是泡酒吧。学语言是要花点钱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留学生都是经常在家里招待外国客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很多的知识。人际交往比看书更为灵活更有效率,有的时候,很多知识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这句话又能促进你去看书去求索,效率就变得非常高。

  学习外语的困难还是有的,但总要学好一种。现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松的,据我观察,只要有心想出国的博士没有不能成功出去的,关键还是有心。通过学习一种外语,到一个国家去学习,通过这样一条线来把握西方文化的全貌。意大利语或是德语就是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国家外汇储备使用的不是很恰当,买外国国债以后价值缩水,被人家剪羊毛。现在这笔钱最好的使用是培养人啊!

  就罗马法来讲,现在国内很多人去意大利之前根本没有学过罗马法,特别是湖南大学的。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困境:他们到意大利以后无心研究罗马法,因为这个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他们去研究民法,但是在意大利民法和罗马法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泾渭分明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这是斯奇巴尼的一个笑话。斯奇巴尼是一个民法倾向很重的一个罗马法学家。意大利的一个著名民法学家去世了,斯奇巴尼想去参加他的葬礼。民法学家的学生在登记嘉宾的时候就对斯奇巴尼说NO!可以想见,当一个罗马法学家去世的时候,民法学家去参加葬礼也很有可能会被拒之门外!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我和湖南大学认真的提出过意见:一定要开设罗马法这门课程,这是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非常的重要。去意大利之前,除了要学语言之外,一定也要学习罗马法,这样子才能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我个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现在国内法学院已经将近800所了,这个时候必须两极分化,做事的和吃饭的法学院应该分开,就是说高档的和低档的法学院要分开。何以区分做事和吃饭的法学院?关键看能不能开闲科养闲人。我在中南的时候,人大的赵中孚老师来访问,非常的羡慕我们。他说他们人大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们中南人多才能把人专门抽出来搞研究。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如果开设的课程还和鸡毛的法学院一样,那我们的优势还怎么体现呢?我在罗马的时候就和学习罗马法的留学生说,这就是你们的机遇啊!研究罗马法貌似是多余的,但正值国内法学院群雄并起,层次正在调整正在分化正在升格的时候,各类法学院何以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你们这些多余的研究罗马法的人啊,这个时候你们就是宝贝啊!我个人认为判断一个法学院上不上档次有没有品味的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一个专门的罗马法老师。这不是我自己研究罗马法才这样说,我不搞罗马法,去教外法史、民法都是没问题的。当时我还在中南的时候,教过一个湖北省干部子弟班的合同法的课,据说当时的要求是中南各学科最好的老师去上课,你看在当时中南就将我定位为最好的合同法老师了。我教民法是没问题的,所以我完全是从合理性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今天中国私法网对我做一个访谈,提的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叫“东海闲人”?“闲人”在希腊文里就是school,这个词既是学校的意思也是闲暇的意思,scholar是school的派生词,既有学者的意思也有闲人的意思。“东海闲人”叫起来吓死人,其实就是东海边的学者的意思。没有空闲就没有学问,希腊文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个完全闲下来的奴隶主阶级可以去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

  问:古罗马的宪法和现在的宪法是不是同一个事情?

  徐:不是同一个事情。大家可以看下现在宪法的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它关系国家的基本结构;第二,要分权;第三,要有定期选举。古罗马的宪法符合很多这样的要素,比如分权,罗马的保命官有消极权利的抵抗权,执政官是限任制,彼此有否决权;然后定期选举也没有问题,人权也没有问题。很多人老拿人权说事儿,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其实古典世界对人权的研究是很多的,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写了一本乌尔比安的传记,副标题就叫:人权的先锋。为什么说乌尔比安是人权的先锋呢?我个人认为,权利能力的概念就是一个人权的概念,就是要超出公民权达到人权。权利能力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所有的生物人都必须是法律人,生物人就是人权的基础,所谓人权就是生物人之权,不考虑你的法律身份,生物人与法律人区分,这说明罗马人很早就有了人权的观念。乌尔比安是谈到现代权利能力的第一人。他说,奴隶在市民法上不是人,但在自然法上是完全的人。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他承认了奴隶的人权,只不过采用了自然法的表达,而现代人权理论主要也是以自然法为依据的。到了另一个德国学者那里,理论产生了突破,他说自然人和法律人具有同一性,在市民法中所有的生物人都是法律人。但是他这样说又绝对了,后来萨维尼又给他做一个限定,如果所有的生物人都是法律人,那么干了坏事的了也是法律人,这样好人岂不是很伤心?所以,在出生的时候所有的生物人都是法律人,但是后来产生了分化。我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传记,但是我揣测书的立论应该就是这样。现代权利能力概念,除了法国民法典中有国姓之外,所有其他国家使用这个概念时都是没有国境限定的。比如德国民法典第一条,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不管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不作任何限定。从这个意义上,德国民法典第一条就是个人权的规定。

  问:你在中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崇拜你,并且有不少都立志学术,但后来很多人又放弃了,一问原因,很多人就说:国栋老师太渊博太了不起了,我可能永远都无法超越,既然超越不了,就干脆放弃吧!您能不能给这些立志学生想超越您的学生支支招?

  徐:首先,我引用契诃夫的一句话: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不能因为狗小就没有叫的权利。这个世界既需要大狗也需要小狗,小狗可以长成大狗,大狗也会退化成小狗,这就是大小狗的辩证法。第二,我讲下我个人的经历。说老实话,对于法律我有种误入的感觉。本来我不太想学法律的,在大学也没有好好学,所以我对于法律长期以来都很自卑。现在可能有人认为我是大狗,当年在江西大学教书的时候,我就百分之一千的认为自己是一条小的不能再小的狗。当时我的就业意向是海关,想多练外语多见洋人,但那时候是强制分配的,分配到大学非我所愿啊,我是带着满腹怨气去的。后来却发现当大学老师就意味着当个闲人啊,何其美也,慢慢的就爱上了这一行。光爱是不行的,还要做的住板凳,被人蔑视的感觉真难受。我经常和学生说,你要把课讲好,自信来自准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家都认可你,下课后都来提问题,你就成功了。如果你疏于准备,被人赶下台来,一辈子都抬不起头,就算勉强站在讲台上也是度分如年。我在大连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亲身经历。当时为贫困所迫,就在阮齐林的一个律师培训班任课,准备的本来就不充分,去了以后遇到的又是一群刁民,站在讲台上是度分如年啊,恨不能钻到讲台底下,恨不能一头撞死!所以当大家还是一条小狗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只是一条小狗,是大是小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且我认为,做学问,初级阶段靠勤奋,高级阶段才靠天分,而且天分和勤奋是互补的。我很欣赏那句话:天才就是99分的勤奋+1分的天分。因为勤奋可以改变自己,包括大脑。我个人真的很不自信,所以过去做小特别的厉害,当时我到重庆去进修民事诉讼法,勤勤恳恳的做笔记,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备课用。我真的自信起来是因为博士论文。这篇论文写的很苦很坎坷。写成后,梁老师大家赞赏,说我擅长抽象思维,又说是民法解释学之运用。民法解释学我当时第一次听说,抽象思维也恰恰是我的弱项啊。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形象思维是自己的长项,抽象思维是弱项。但后来大家都讲:国栋,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啊!王家福这么讲、江平这么讲,讲来讲去,我自己也相信了。这是我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是一个自我蜕变的例子。所以没有永恒的小狗,只要永恒的想当小狗的小狗。再者的话,我们还有一个淘汰机制,如果实在不行,试试也就算了,因为大学老师这个职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是非常挑战自我的。如果你做好这个职业,每天可以旅游,每天都很精彩;如果做不好,那就是另一种感受了。

  问:能继续解释下“悟性”和“天分”吗?

  徐:悟性在关键的时候起一些作用,但主要还是靠勤奋。比如说“人格”,我们就是受到来自意大利的刺激,他们有人法,我们是总则,没有单独的人法概念,当时就觉得很震撼,这到底说的是啥啊?后来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是自己读书不多读书不精,周枏先生在《罗马法原论》里就写到了人法,只不过是我们读过以后视而不见而已。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靠勤奋,你没有积累很多材料,光有悟性有什么用?但也有很多人,堆积很多材料没有观点,这也是不行的。我说的悟性,就是一种不依靠经验达到真理的方式,就像灵感。如果你不长期关注这个东西,怎么可能产生灵感?当你对一个问题已经搞得精疲力竭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哦,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所以我个人认为,勤奋非常重要。网上有人评价我比一个本科生还勤奋,这不是杜撰的。我的助理周末是不上班的,但我本人周末还在办公室做事,当老板的比打工的辛苦多了。

  问:您是个很擅长使用网络资源的人,同时又是个版权意思很强的人,这个多少有些奇怪。

  徐:数据库是各方面利益的体现。数据库如果不尊重作者的权利,作者就会告状,这个数据库还能维持几天?在这方面美国处理的比较好,第一,他要给作者一定的报酬,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才能持久,不能是一次性的海盗行为;第二,数据库不能太贵,否则就只能束之高阁了;

  问:大一和大二哪一个年纪的学生比较适合读您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徐: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研究生读。我们现在的教育把学生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导致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的窄。很多人反映,读我的这本书读不懂。我觉得非常不可理解,这本书很浅白,并没什么神秘的。很可能还是知识面太窄了。研究生阶段知识面广一点,可能会好一些。

  问:那我接着您的话继续提问,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怎么解决知识面窄的问题?

  徐:我推荐他们读一下《法学阶梯》,那是古罗马人一年级法科学生的教材。我最近出版了《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在读《法学阶梯》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可以参考我的这本书。中国的书我推荐台湾人郑玉波的《法学绪论》,文字很浅显平实。

  文字整理:王婧  吴小曼  曹益凤  黄伟

【注释】
原文载《中国私法网》,为交流学习现转于此,特此鸣谢!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