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中心 > 专业网站建设
专业网站建设
暂无下载资料

 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大工作发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点击量:4583
    

  人大信息化旨在通过在人大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中,系统、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近20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不断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战略的实施,人大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仅创新了人大工作方式,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进一步开辟了人大工作民主化的新途径,为增强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作出贡献。通过实践,我们感到人大信息化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是民主法制发展的需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通过人大信息化建设,开设面向广大群众的网络窗口,在建设“民意机关”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实现法律法规要求的人大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使人大工作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三是发挥网络优势,方便群众在网上反映意见、建议和诉求,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渠道。

  第二,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代表工作的需要。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便于代表及时全面地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府两院”开展工作的情况,进一步保障了代表的知情权,为代表履职提供信息化服务。

  第三,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需要。面对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会,只有持续推进机关工作信息化,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传统办公模式向现代办公模式转变,才能促进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此外,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也是新时期拓展人大宣传工作领域的需要。随着信息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信息公开的需求越来越高,互联网络依靠自身新媒体的特色优势,已经成为宣传人大制度、展示人大工作的重要阵地,逐步与传统的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成舆论合力,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上海人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开始,是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各项工作在摸索中前进;第二阶段从1996年开始,分别为机关内部、人大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三个网络基本建成,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初具雏形;2003年起进入“逐步完善”的第三阶段,经过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六大系统”、“五大网络”和“四大平台”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以及人大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目标,结合上海人大工作的实际需要,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以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为主线,探索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的新途径,强化信息化管理职能,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适应人大工作发展的需要,切实为常委会领导决策、代表履职和机关人员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实施原则

  坚持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应用、服务为本,保障安全、制度规范,节约高效、适度外包为原则,全面推进人大信息化建设。

  (三)主要目标

  基本完成人大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形成人大业务应用系统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成符合人大工作特点和要求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并充分利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资源,实现与全国人大、市委、“一府两院”、区县人大联网,建立面向代表、公众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网络交互平台,初步形成上海人大系统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四)基本框架

  多年来,上海人大在实践中结合人大工作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以“六大系统”、“五大网络”和“四大平台”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

  六大系统包括代表信息系统、立法信息系统、监督信息系统、决定重大事项信息系统、人事任免信息系统和机关办公事务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了人大工作的主要业务范围。五大网络指上海人大机关网、区县网、公务网、代表网和公众网,它们以六大系统产生的信息为基础,朝着市人大信息资源库的方向发展。四大平台为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平台,网络体系平台,服务器、存贮及配套设备平台,和综合布线平台,它们是保证六大系统和五大网络能够安全、可靠、高效、持久运行的基础。

  三、上海人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

  (一)加强会务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会务制度上的“民主跨越”

  1.建设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电子会议系统,在没有固定会场的情况下,为市人代会提供电子表决、电子签到、多媒体会务信息显示和报告席发言提示等全方位的电子会务服务,不仅使传统的统计人数和举手表决成为历史,而且进一步保障了代表的民主权利,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开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区县视频会场,突破了常委会会议厅对于列席人数的限制,使分布在全市19个区县的9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在沪全国人大代表,都能通过网络视频列席,真正做到“利用网络技术把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延伸到各个区县”,实现民主透明的新跨越。

  3.开发常委会会议厅的多项表决系统,解决了常委会组成人员无法对多个表决对象表达不同意见的工作难题,既提高会议效率又充分发扬民主,不仅是对表决体制的一次创新,也是推进上海民主进程的重大改革。

  (二)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民主选举,为代表履职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及保障

  1.建设上海市选民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体现主动登记理念,使选民可以便捷地进行网上登记,工作人员能够多渠道采集选民信息、进行选民资格网上转移和信息共享等,大幅提高了选民登记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决策水平,在宏观上降低了社会成本。

  2.根据常委会领导关于增强代表履职意识、精确了解和掌握代表履职活动情况的有关要求,建设代表履职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代表活动信息电子记录、活动情况备案和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有利于相关部门做好代表履职的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地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责和行使权力。

  3.开设专为代表提供信息服务的上海人大代表网,市人大代表可以登录代表网,了解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有关信息;在线参加各种问卷调查,发表意见与建议,并可直接通过网络提交书面意见;此外,代表还能通过“代表网上约见系统”与常委会领导进行异地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市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密切了常委会领导与代表之间的联系。

  4.利用“上海电信电话借书卡”为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开通上海图书馆藏书的网上借阅、送书上门等服务,为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智力支持,将“为代表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机关工作质量与效率

  1.建设供机关内部使用的上海人大机关网,一方面通过整合机关内部信息资源,成为机关各部门进行业务应用、信息发布、工作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策划、采集外部信息,加强数据库建设,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机关工作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起到领导审议法规或重要决策的“智囊团”作用。

  2.与上海图书馆联合建立网上虚拟的“人大数字图书馆”,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决策咨询与智力支持。目前提供《人大专题剪报》,视频讲座,工作参考书籍推荐,“清华同方报刊数据库”、“国研网论文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信息服务,被媒体形象的比喻为“智力加油站”。

  3.开发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具有短信群发、短信回复、个性化短信发送、短信统计查询等功能,可及时向市人大代表和机关工作人员发送会议通知和工作信息。不仅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会务信息化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市人大代表的联系。

  4.逐步推行阅文电子化,建设具有电子版文件分发、阅读、管理等功能的电子阅文管理系统,并在机关网和代表网上开设电子文件柜支撑机关日常公文和会议文件、资料的电子化阅读,目前已初步取得减少纸质文件印刷量、降低会议及机关工作成本、节约自然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效果。

  (四)发挥网络在信息公开与信息交互方面的优势,建立联系群众的新纽带

  1.联合社会优势资源对上海人大公众网进行全面改版,成立驻会办公的信息处理部,培养起区县和机关两支信息联络员队伍,并建立规范的激励、培训机制。目前,公众网每月发布信息数百条,并不断根据常委会的工作需要加强互动栏目的建设,如开展五年立法规划立项建议的网上征集、举办“公交优先”、“节能降耗”有奖征答活动;网页日均浏览量超过9万,日均访问人数逾7千。

  2.创建“人大网议日”工作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市人大代表担任主要嘉宾,围绕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定期通过公众网互动平台与网友直接沟通,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代表开辟了一条联系群众的新途径。

  四、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加强领导,从人大工作高度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

  人大工作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而信息化是一项体系庞大、用户广泛、技术性和工程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必然要从人大工作的全局出发,建立既熟悉业务又精通技术的行政领导机构,成为人大信息化的“鼓动者”、策略规划的“制定者”、项目实施的“组织者”、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者”,宏观把握建设方向,协调、推广业务合作和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技术为人大工作服务。

  (二)结合工作特点,以“外包”模式实施人大信息化

  人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上涉及范围很广,必须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种类全的专业队伍担负重任。但是受到职能、编制、体制等方面的限制,人大机关较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这支团队,需要采取“部分外包”的模式,在人大的统一规划下,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同时也要培养“少而精”的自身技术人员,作为领导决策“助理员”、人大工作与信息化的“协调员”、人大机关与施工单位的“联络员”以及工程质量“监督员”。

  (三)端正态度,根据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人大信息化

  人大信息化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没有完整、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提倡“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首先是“构想要大”,科学、切实地构想远景蓝图;其次是“起步要小”,从条件完备、容易成功的项目入手,确保成效,聚沙成塔;最后是“扩展要快”,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人大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尽快让其发挥尽可能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整合资源,在信息共享基础上提高人大信息化实效

  目前,在实践中发现推进人大信息化的障碍之一,是信息系统资源和进程彼此独立,无法共享和协同,形成“信息孤岛”,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优势。因此,亟待成立人大信息资源的处理部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开展访问者认证授权、对人大信息化业务系统进行协同调度并整合公共数据,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五)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人大信息化正常运行

  人大信息化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对安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应采取技术措施弥补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制度建设,提高安全操作意识和运行管理、监督的力度,并对公务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机制和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构,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迅速反应、灾难恢复等能力,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六)重视培训,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人大机关工作人员是人大信息化应用的主体,他们的信息化素质直接影响到人大信息化能否取得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应用培训,逐步形成制度,并作为上岗资格考核的标准之一。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特点,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应有针对性,适合大家的水平和需要,避免流于形式。转自《上海人大网》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