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中心 > 法律图书馆业务
法律图书馆业务
暂无下载资料

 云技术环境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探
            郭晓柯 点击量:5840
四川警察学院图书馆
【摘要】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公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新时代公安院校肩负培养公安政法专门人才的新使命,图书馆建设必须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智慧、高效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在云技术发展语境下,我国公安类院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个性化服务、智慧化的整体建设程度还不高,未来的发展应基于读者阅读行为大数据,进行读者画像、个性化定制,从而使图书馆的主动服务、知识服务变得更智慧、更便捷。
【关键字】
云技术;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
    

  2019年10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顺利召开,《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的对外发布,标志着5G时代已经到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1].5G技术的出现以及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建设中的广泛应用,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在工生活中的应用变的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科教兴国,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其智慧化建设程度,将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公安院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作为文献资源中心,为“教、学、研”服务;更是公安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的信息保障中心。因此公安院校图书馆作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应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笔者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研究的主要来源,以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或“智能图书馆”进行高级检索,截止2019年9月27日,共得到1252条结果,研究年度2010-2019年,热门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智能化的技术、智慧化的服务模式、智慧的平台建设、数字化等方面。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科技敏锐度,能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以充分满足用户阅读习惯及需求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构建一个不断成长的图书馆。但另一方面,笔者以关键词“公安院校”并含“图书馆”进行高级检索,截止2019年9月27日,仅得到72条结果;以篇名“公安院校”并含“图书馆”进行高级检索,截止2019年9月27日,得到175条结果,研究年度1987-2019年,即公安院校作为公安系统培育人才的专业类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综合型、开放型大学而言较少,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现有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读者服务以及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方面,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对此,本文尝试在借

  一、概念界定

  (一)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随着世界范围内“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内外图书馆界都开始了对“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和建设。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智慧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崭新理念,其兼具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国内掀起对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热潮,其中关于智慧图书馆定义、概念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究竟什么是智慧图书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描述。“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由欧美图书馆界提出,多指以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提供一站式服务、移动服务、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的自助服务等[2].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早期定义,是由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艾托拉提出的,2003年艾托拉用“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来定义智慧图书馆[3].后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见解。例如:严栋先生从感知计算的角度给智慧图书馆下了这样的定义: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4].王世伟先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任何时间可用”“任何地点可用”“任何方式可用”的图书馆[5].陈鸿鹄先生则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6].而李凯旋先生从人文学视角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依托物联网技术,技术专家、人文学者构成的图书馆员,通过智能化设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新型图书馆,即:智慧图书馆=图书馆馆员+智能建筑+信息资源+智能化设备+云计算[7].

  上述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视角有待拓展。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新形态,复合图书馆的升级;其不再局限于硬件基础建设,而是以全媒体资源为核心,提供智慧化的用户服务为目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兼顾馆员素养智慧化的同时,更加高效地实现海量资源的共知共享。

  (二)智慧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比较

  从古代的藏书楼,到今天的现代化图书馆,都属于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馆。传统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要负责纸质图书的搜集,文献资料的整理、编目、保存,以及用户的查询和借阅,同时存在一些辅助服务,如参考咨询、读者培训等。移动图书馆,是在无线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发展成熟的环境下出现的,与传统的实体馆相比,可以称之为虚拟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E-book等,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地查询、浏览、获取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8].最早智慧图书馆的提出同样是依托于新技术的出现。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信息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大数据的社会现实,继而出现的云计算、云存储等新技术。这些都被应用到图书馆之中,使得图书馆从书籍到用户,更加的快速、高效[9]

  总的来说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稳定不变。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技术环境的影响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二是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不可替代。无论是智慧图书馆、移动图书馆,都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虚拟图书馆虽然更加的快捷、方便、智能,但作为城市地标的传统图书馆馆舍建筑将会始终存在。智慧图书馆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优胜之处体现在:

  (1)资源利用方面。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拥有海量资源,因此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智慧图书馆应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载体和形式的文献资源。

  (2)可持续发展。如果说传统图书馆的局部发展带来数字图书馆,并从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延伸出移动图书馆,而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是从管理到服务更加智慧智能的图书馆。如智慧图书馆的智能识别技术为用户利用馆藏带来便捷。每本书附带自己的“ID”,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智能机器人可根据ID将其定位至具体排架位置[10].

  (3)资源共享。所有的数据资源,用户资源都可以放置云端,用户只需登录自己的“云账号”,所有云库资源即用即取,提高了资源共享率。见图1.

  二、智慧图书馆的“智汇”面面观

  物联网、RFID、大数据、云计算以及4G等技术的出现,为图书馆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尚未将其智慧、智能完全展现给世人,但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超乎想象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也将是突飞猛进的。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智汇”体现在它的几

  图2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构成要素

  (一)智慧的馆舍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依托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的大环境,因此智慧的馆舍,不仅仅是图书馆建筑,还包括图书馆内部的设备、器具的智能和环保,其有物联网和传感网络的支持。这使得智慧安防、智能采光照明、智慧给排水以及节能书架、书车等都不再是问题。总之,智慧的馆舍的建设旨在创建一个舒适又环保的阅读氛围,达到低运行成本、高运作效率的目的[11].

  (二)智慧的技术

  技术优势是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因素。虽然大部分学者在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技术说的思想,但又都不可否认的肯定了新技术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等带来了城市的“智慧”,Web2.0技术、4G/5G技术、机器人、somolo、云技术等使城市更加智慧,这所有的发展都助力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程。云计算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层

  (三)智慧的服务

  云计算下的智慧服务的宗旨是:更便捷、更高效的知识服务。不同于以往的服务方式,智慧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智慧系统的事务处理和决策机制,可以提高图书馆员对提取、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在服务内容方面,其用户档案信息、馆藏文献基本信息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以用户为中心注重人机互动,图书馆将二者结合,进而全面跟踪用户行为信息,

  (四)智慧的馆员

  智慧图书馆从建筑、设备到服务都依托于先进的技术,智慧的管理系统要求馆员的智慧化,不仅仅要掌握智慧的技术,在了解虚拟资源信息服务与馆藏实体资源的同时,馆员还要懂得如何将二者的开发利用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要从思想上有所转变。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服务。

  因此馆员要勇于不断创新服务形式。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构成要素,有职责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12].

  三、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

  智慧公安背景下,我国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即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的复合型服务模式阶段。总体来看,公安院校对图书馆建设及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图书馆工作服务高等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存在欠缺,目前还未形成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较为权威的学者团队或专家。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全国34所公安类院校,本科院校25所,尚缺少智慧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范例。截止目前,全国共有公安院校34所(本科院校25所,高职(专科)院校9所)。其中,公安部直属院校5所,省属公安院校28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所属院校1所。公安院校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云技术环境下,公安院校图书馆由于馆舍的封闭性、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文献资源的专业性等特点,对外界开放环境中的信息技术等的应用较少,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笔者采用文献分析、电话访谈等方式,对较具代表性的公安类院校的建设性情况进行调研(见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一方面,公安类院校智慧图书馆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阶段,智慧化的服务模式让图书馆变得更智慧、更便捷;另一方面对读者大数据的采集、基于大数据的深层挖掘还不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嵌入学术研究的情报分析与服务有待提高。

  四、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方向

  作为图书馆发展未来模式的智慧图书馆,将为警务人才培养提供智慧化、多元化的资源环境。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应为公安院校教育、教学,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提供文献保障。其通过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运行和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机构设置方面,传统科层式管理信息传递效率较低,智慧图书馆将实现扁平化、灵活开放的治理体系。管理业务方面,以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利用读者大数据挖掘,开拓新型业务流程,开展嵌入式的学科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读者方面,坚持“读者至上”原则,通过灵活、个性的创新服务,将公安院校信息化建设,推向智慧化、智能化。

  (一)创新读者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智能技术、智慧馆舍的建设,还拘泥于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智慧化程度不高,需要向基层读者数据深层挖掘的个性化服务拓展。

  (二)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加强标准规范的建设,才能助力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程度,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知识服务。国外的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已达到较成熟的阶段,可以借鉴来与公安院校系统的特殊化、专业化相结合,制定适合现阶段发展需要的标准规范。

  (三)加强智慧馆员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未来智慧图书馆对馆员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形成一支学科专业覆盖面全、年龄层次相对丰富的馆员队伍,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知识服务的关键。《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9(6)

【参考文献】
[1]房家梁. 习近平主席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信引起热烈反响
[EB/OL].[2019-10-23]. http://energy.chinanews.com/gn/2019/10-20/8984570.shtml.
[2]刘丽斌. 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
[3]Aittola M,Ryhanen,Ojala T. 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 [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
[4]严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
[5]王世伟.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
[6]陈鸿鹄. 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2006(1)
[7]李凯旋. 人文视角下“智慧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J].图书馆界,2013(6)
[8]胡振华,蔡 鑫. 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
[9]王 红.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架构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
[10]王世伟.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
[11]潘 登. 论高等院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