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法律信息资源
法律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检索
数字技术发展
专业网站建设
澳门法律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信息研究 > 数字技术发展
数字技术发展
暂无下载资料

 人工智能+法律,是机遇也是挑战
            佚名 点击量:4068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近几年,人工智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家电、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汽车……这些几年前我们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事物,现在都在慢慢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但当AlphaGo(阿尔法狗)大败李世石那天起,人们对人工智能就不仅仅只是惊喜和期待了,更多的还有忧虑和恐惧。2017年5月23日,柯洁迎战AlphaGo(阿尔法狗),首战失利,更是引发众人思考。

  面对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法律人,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它对整个法律行业的改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人工智能+法院,法院实现大变身。

  1、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

  2017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智慧法院是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系统,实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组织、建设和运行形态,人工智能技术使未来的法院更加智慧:

  1)支持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法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依法公开,面向法官、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使信息化切实服务审判执行,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用先进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各级人民法院的科学管理水平。

  2)提升法院审判工作的效率。法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业务应用,大力提升审判工作的效率、质量,推动流程再造,促进审判高效有序运行,并且有望依托信息化破解执行难题,推进立案信访工作上下联动、内外贯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司法改革。

  3)推进“阳光司法”,促进法院工作透明便民,提升司法公开水平。法院可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渠道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按需提供精准智能服务,为办案人员最大限度减轻非审判性事务负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开放、透明的诉讼和普法服务。

  建设智慧法院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适应信息化时代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建设智慧法院提供有力保障。

  2、上海法院开通首个诉讼服务智能平台

  5月17日,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开通仪式在上海高院举行,上海高院与科大讯飞等公司开展合作,将“人工智能”植入12368诉讼服务平台,升级开发了“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今年4月至5月16日,智能平台进行了在线试运行,期间共为群众提供各类诉讼服务3375次,平台答复正确率在80-90%左右。此次“升级版”智能平台具备了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联系法官、意见建议等五项功能,人工智能的植入提升了法院的审判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

  1)平台运用语音识别技术,解答群众疑问。该智能平台在运行中,首先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来电人的语音转换成文字,然后运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来电人的诉讼服务需求,再经“上海高院司法知识库”的智能检索比对,将确定的解答内容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播报给来电人。同时,智能平台还可以根据来电人的需要,将播报内容发送短信给来电人,如智能平台回应不了的则提示转入人工平台。

  2)为法院减压,为群众减负。该平台投入使用后,可以做到24小时为群众提供热线诉讼服务,不仅节约了法院的人力,减轻了法院的工作压力,而且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诉讼需求,有效减轻“诉累”“问累”“跑累”。

  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上海法院的诉讼服务已实现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新跨越,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不仅推进上海法院率先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而且提升了上海法院的司法公信力。3、百度签约重庆法院提供智能司法服务

  3、  5月19日,百度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签约,借助百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展智慧案件审理、智能司法服务、便民诉讼导航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智慧法院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公开。

  1)利用语音识别技术使审判工作全程留痕,推进司法公正。语音识别技术现在是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得最为成熟的技术,庭审笔录是庭审过程的真实反映,是法官撰写判决书的依据之一。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法院庭审场景下,改变当前庭审笔录记录模式,实现在庭审过程中将各方的语音内容,自动实时识别成文字,包括合议庭法官的评议过程实时会议记录。新的智能系统将替代传统人工输入,有效提升审判效率,减轻法官和书记员的办案负荷。同时语音识别使法院的文字记录工作最大限度还原审判活动全貌,实现审判工作全程留痕,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

  2)类案搜索、智能审判,促进司法公正。在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涉案法条和类案案例是法官进行审理、裁判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利用百度搜索技术和自然语义分析技术结合法院提供的案例库资源,可以在法官办案过程中,根据个案精准推送涉案法条和类案案例给法官,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提高法官工作效率和处理案件的准确性,提高司法公正。在审判工作中对照参考合适、准确的类案,对于确保司法尺度和裁判标准的统一,以及年轻法官汲取审判经验,提高司法能力,辅导法官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此次签约合作是重庆高院迈向数字化智慧法院的重要一步。通过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加快实现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二、人工智能+法律人,是辅助不是替代。

  据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在核查了702种职业后,发现美国47%的雇员都面临着工作自动化的风险。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法律职业当然无法置身事外。身为一个法律人,不仅担忧,我们会被AI替代吗???当IBM首个人工智能律师ROSS、英国的机器人律师DoNotPay以及中国的“小梨”、“法狗狗”计算机系统纷纷问世,更是大大强化了这种担忧。然而笔者认为:

  1、人工智能不会全面替代法律人,能被替代的或许只是助理性职位。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上一篇文章提到,研究表明,律师本身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不大,被取代的可能性只有3.5%,但是人工智能对于律师事务所整体的影响却有所不同,因为律所还有很多律师助理、律师秘书等,其被取代的可能性达90%.人工智能的大大发展,能够承揽法律人重复、琐碎的非智力性等日常交由助理做的事务。当然,优秀的律师都是从律师助理做起来,重复和琐碎的工作也是成长的必需品,打小怪才能打大boss,经验值是很重要的,何况并不是一切事务都应该、适用于电脑化。

  2、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法律人,减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新产品、新工具、新服务不断涌现,致力于为法律人提效减负。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版裁判文书网上线,同时配合智能手机提供在线扫描查看,成为法律实务界不可或缺的案例检索平台;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另一大数据产品“法信”上线,“法信”平台的一站式法律解决方案排除冗余信息,极大地减少了法官找法的检索环节……法律检索是一件异常费时费力的事,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使法律数据库更加庞大、专业,可以大大提升检索的准确、高效。

  3、人工智能没有开发到如人类一样有高级的情感,是法律人不能被替代的关键。首先,我们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凭借精准的决策和产出,在很多分析型工作上已经或必将超过人类。但人类并不是因为会做这些工作而成为人类,我们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我们拥有感情,法律人不能被替代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恰巧从事的是既懂法律又高情商的职业。法官有自由裁量权,律师要体会当事人的恩恩怨怨,检察官有一腔热血为了正义,这些都不是一个智能机器所能替代的。

  综上,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帮助法律人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事务性问题,但很难代替法律人思考,甚至成为另一个大脑。

  三、面对AI的强势来袭,法律人应该怎样做 ?

  人工智能说来就来,我们无力阻挡,也不应阻挡。法律人更应该接受人工智能的到来,迎接这股科技浪潮的来临,抓住利好的机会,同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发挥人类自身优势。在与人工智能竞争的过程中,我们的专业能力或许有被机器替代的风险,所以我们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法律这个行业需要敏锐的头脑,快速更新知识储备的能力,以及强大的洞察力。如果不积极提升自身技能,被淘汰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人工智能来势汹涌,但值得庆幸的是,与机器相比,人类的优势是我们的人性、直觉、想象力、判断力、同情心等等这些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是能在挫折中不断前进的,只要我们肯前进,机器是绝对不能阻挡我们的步伐。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